內容連載
頁數 1/6
如果你這麼有錢,為什麼你不快樂?
「好的,如果你不能給我加薪,
那麼你幫傑克減薪如何?」 有錢人,就是年所得比他的妹夫多一百美元的人。──美國語言學家、知名新聞記者孟肯(H. L. Mencken)
假設你被要求從兩個想像世界中擇一居住,而這兩個世界裡的物價是一樣的:
在第一個世界裡,你一年賺五萬美元,而其他人賺兩萬五千美元(平均)。
在第二個世界裡,你一年賺十萬美元,而其他人賺二十五萬美元(平均)。
你的選擇會是如何?這個問題曾經測試過一群哈佛大學生,其中大部分選擇第一個世界。他們寧願窮一點,只要他們的相對地位較高一些。很多其他學生的結論亦是如此。人們很在意自己的相對收入,他們願意接受大幅降低生活水準,只要與其他人相比時自己的地位更高一些。
人們也會將收入與自己習慣的水準相比,當他們被問到需要多少錢的時候,他們總是回答自己需要的比稍窮的人多。
所以,你對收入是否滿意取決於與特定標準相比的結果。這個標準與兩件事情有關:別人賺了多少錢,以及你習慣賺多少錢。在第一個情況下,你的感覺是被社會比較〔編按:social comparison。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提出,在狀況未明的情況下,個體需對自己能力做評量時,會先拿他人的能力與自己相比。因此,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要做判斷時,會參考自認為比我們卓越的人的意見。〕所主導的;在第二個情況下,你則是被習慣性適應(編按:habituation。學習中的最基本型態,即學習去忽略不顯著或無關緊要的刺激。一再重複給予同一刺激,動物會漸漸習慣於這種刺激,而逐漸減少對刺激之反應,甚至完全不理會之現象。)所主導。
因為這兩股力量在人性之中的作用很強,所以藉由經濟成長增進人類快樂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為,當所得增加之後,對於收入的評價標準也就跟著提高,這一點可以從美國蓋洛普民調(Gallup Poll)多年來所收集的資料中得知。受訪者被問到的問題是:「在這個社會裡,一家四口至少需要多少錢才能過活?」圖表4-1顯示他們「必要的真正收入」(依生活所需費用的變化而調整),它同時也顯示平均「每人實際真正收入」。我們會看到,人們的標準會依照實際生活水準而迅速調整。難怪人們並沒有變得更快樂。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