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13
前言

提高溝通品質所不可欠缺的技巧

「那個人總是不理人,而且就算他開口說話,也都是說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沒打算去聽別人在講些什麼。」

在有這樣的想法之前,應該要學習的是邏輯傾聽。

邏輯傾聽可以說是一種技巧,讓我們在聆聽對方講話的同時,就能馬上理解到對方的思考模式以及他講這話的意圖。這也是個人在團體或組織中從收集訊息到交涉、甚至召開會議尋求共識,然後得到新的結論,創造附加價值所不可欠缺的東西。

傾聽,其實就是要強調在溝通中「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鍛鍊自己聽的能力,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讓自己說的話更有說服力。所謂的邏輯傾聽,就是強調在溝通中必須注重「聽」的部份,因為這是提高溝通品質所不可欠缺的技巧。

所以碰到前面所描述的情況時,當我們要責怪對方之前,應該先想想「自己究竟為對方製造了怎麼樣的對話情境?對於對方所說的話自己究竟理解了多少?另外,自己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說話內容是不是有些對方不知道的前提設定?還有,自己到底有沒有營造讓對方能夠聆聽自己說話的機會?」

邏輯傾聽,這個名詞最早被提出來是在2004年11月所出版的《圖解商業的現場 活用思考力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力》(日本經濟新聞社出版)。

後來,在2005年3月EQ的倡導者耶魯大學的彼得.薩洛貝依(Peter Salovey),在討論EQ理論的演講中再次被提出來加以介紹。當時的理論強調思考力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互動式思考力(Interactive thinking)的概念也因而成形。企業也開始導入這樣的研習課程之後,大家總算是注意到溝通的瓶頸就在於聆聽。

我在過去的15年間,常常以「全球化商業的人和組織」為題,對許多企業的諮商提出建言。乍聽之下,和「全球化經營」有關的問題總是讓人感覺很深奧,但是越討論就越會發現歸根究底其實是相當根本的課題。

其實問題很簡單,就是「為什麼彼此的對話會沒有交集呢?」。我開始有這樣的疑問,應該要追溯到我進入商學院之前在外商工作的時候。當時的立場跟現在剛好相反,我常常去找顧問諮商。當時正好是泡沫經濟最盛行的時代,我任職於規劃營運策略的專案事務部門。針對規劃遠景、選定策略的議題討論,指定參與的同儕之間卻常常是沒有交集,這點倒是讓我非常驚訝。然而當時我沒能理解到就因為是「指定參與的同儕」才會造成彼此講話沒有交集。
13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