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二章 民政時代初期

一、民間人士渡台

明治二十九(1896)年四月一日起進入民政時代,政府開放民間人士渡台。軍政時代相繼制定了許多條例,隨著治安改善,行政上能控制的區域也持續擴大。日本民間人士正摩拳擦掌準備爭取特權,每次日本來的貨船、客船到達,就會看到他們出現在基隆港。民政時代前嚴禁女性登陸,即使以軍人或商人的太太或女僕的名義上岸,最後仍會在基隆遭到遣返。據報載:軍政轉民政的過渡時期,有五、六位日本女性想在基隆被拒,便繞過淡水進入台北。她們身穿手織棉布、纏著細腰帶、穿著草鞋,實在難以分辨是男是女。

據說,當時有個嫁給外國人作妾的日本女人 投宿在淡水的川口屋旅館,住台北的日本男人,不論官員或是一般民眾,為了看她都乘帆船到淡水河,住進川口屋。還有三位日本女性預見將進入民政時期,於是乘竹筏從淡水到新竹開了民政時代第一家餐館。這三位女性都來自琉球。此外,也有日本女性先經其他國家,再從香港渡台。像這樣推測渡航禁令即將解除而提早抵台,在基隆港以外地區上岸的也不在少數吧。

當時應該危險到連男性也無法隨意旅行,然而卻有兩名出外工作的女性(娼婦),從土匪最猖獗的台灣中部一路步行前往台南,讓男性守備隊員頗為驚訝。在埔里山區,原本只有官吏和警察因職務不得已冒險在此工作,但實際上,也有從事特種行業的一位女性到當地的紀錄。台東一帶的山裡有條道路,原住民時常出草,連警官也不敢走,竟有中年男子帶著兩名二十三、四歲的女性,從深山步行而來,讓討伐隊員十分驚訝。還有位律師提到自己在嘉義街上遇到隻身步行的娼婦,由於過於驚訝,竟忘記自己因重病提前下班,嚇得痊癒了。台北的實業家大倉幸吉在《台灣婦人界》雜誌(1937年6月號)裡,提到鑽軍政法網漏洞來台的女性:「(明治)二十九年三月,有人帶著日本國內的女子六人到恒春的飯館。當時防衛恒春到?山的憲兵、士兵、警察與郵局職員等約有一千名男性,在區區六人為一千人提供服務的情況下,一夜可索價一百日圓。五、六個月內,這些女性都染上淋病,頭髮掉落變成禿頭。」(當時的一百圓,在台灣相當於二、三個月的收入。)

此外,明治三十一(1898)年的《台灣民報》刊載:「住在台南西門街一方亭的阿辰於軍政時代渡台,向醫師獻納許多東西。」所以阿辰也算是鑽法律漏洞來台。據明治四十三(1910)年八月八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刊載:「自軍政時代即是名女人、經營新起街花壇日本料理店、皮膚黝黑的阿雪去世。」這位長年住在台灣、肌膚變黑的阿雪,應該也是徇同樣的模式來台的吧。

進入民政時代時,從神戶到台灣的船票有十三圓、十圓、七圓等數種價格,航行路線與軍艦不同。這些船先在各地停泊,再經沖繩到台灣,船程最快也要十天,慢則需花上十三天至二十天。台灣的港口由於長年淤沙,逐年變淺,連荷蘭統治時期使用的安平港或是基隆、高雄也無法使用。大船必須停泊在外海,乘客在海上換乘小型船,再由淺灘上陸。

當時,一從基隆上岸便得向基隆支廳長西鄉菊次郎(西鄉隆盛被流放到奄美時所生的兒子)提出申請,拿到證明後才能搭火車。火車無法載送每次到港的所有旅客,即使勉強擠上車,行經七堵、八堵附近就開不動了。列車長會打開車廂門叫喊著:「請大家下車!」旅客下車後,不論身分高低,都必須幫忙推列車。

火車走得很慢,也有一群人自行越過山脊。特別是沒有拿到證明的白首 ,會從八堵的河川或水返腳(汐止)坐船前往大稻埕。航行的速度也很慢,有時候船隻被河底的泥沙擱淺,旅客也必須幫忙推船。還有旅客不堪其擾,便下船改走陸路。據說日治之初,台灣公路很少,城外盡是狹小的田間小路。由於從台北到新竹的鐵路被清兵破壞,修理後改鋪輕便鐵路 ,而新竹以南就必須徒步或坐平地走的轎子。前往南部,首先要向兵站部申請搭便車的許可。而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等河流適逢大雨時,乘船或是涉水渡河都非常困難,必須長期滯留或繞遠路,宛如江戶時代的情況。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