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圖解疼痛與治療

圖解疼痛與治療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疼痛傳導途徑為何?
經由受器→末梢神經→脊髓→腦部來傳導

健康狀況正常的人所感到的疼痛,起因為傷害皮膚或可能造成傷害的刺激,稱為侵害刺激。

對皮膚或肌肉的壓迫、冷熱刺激或有害皮膚的藥品等,都算是侵害刺激。此外,遭有毒水母等生物刺傷時,受刺時的疼痛刺激以及毒液與毒液製造的發痛物質,也是疼痛的發生原因。

由於受到兩種傷害的緣故,所以形成嚴重的疼痛,得花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治癒。

其次,施加身體上的侵害刺激是由痛覺受器來感知,這種受器存在縱橫分布體內的末梢神經末端。在此部位產生神經興奮,然後轉為神經衝動(Impulse)這樣的神經刺激,再通過神經纖維傳到脊髓。

傳達到脊髓的刺激又是經過何種途徑傳達到腦部?

從脊髓延伸出前根(Anterior Root)和後根(Posterior Root)兩條神經,痛覺訊號主要由有感覺神經纖維的後根來傳導,到此稱為初級傳入纖維(Primary Afferent Fibers)。

傳達至脊髓後根的訊號,從脊髓後角進入脊髓中心部。後角有神經細胞,負責接收並處理感覺系統的訊息,並運送分析過的訊息。

接著,在位於脊髓中央部位的脊髓灰質(H型部分)傳給二次侵害受容性神經元,然後通過另一側的前外側索,再從脊髓內部向上傳往腦部,進入腦幹。這一路徑稱為脊髓視丘路徑。

脊髓視丘路徑在腦幹(中腦)又分為新、舊兩條路徑。銳痛主要是通過新脊髓視丘路徑,然後經由視丘傳導至大腦的軀體感覺區,這裡便是疼痛的特定感覺部位。鈍痛則通過舊脊髓視丘路徑,這條路徑傳達至大腦邊緣系統,這區域主要與情感面有關。

由於視丘和下視丘與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有緊密關聯,所以疼痛和情感面也強烈相關。總之,疼痛會造成情感面的變化,情感面也會產生疼痛。

身體有調節疼痛的閘門?
阻止疼痛通往脊髓和腦部

大家都知道,將在末梢所發生的侵害刺激轉為疼痛感的是大腦,也應該知道傳達這訊號的是脊髓。但不可思議的是,疼痛的原理其實是一種更複雜的運作。

傳達疼痛的脊髓視丘路徑也並非單純只是路徑而已,當疼痛太過激烈的情況下,並不會就這樣直接讓訊號傳遞出去,脊髓視丘路徑還具有將疼痛訊號轉弱的功能。

傳達疼痛的路徑上有一道門,人類能藉由開啟或關閉這道門來控制疼痛訊號,稱為疼痛閘門控制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是由加拿大人梅爾札克與美國人沃爾在一九六○年發表。

根據這項理論,脊髓後角的神經會當作「閘門」來運作,加強或減弱從末梢傳往腦部的疼痛訊號。

笛卡兒「火粒子理論」及「鐘塔理論」等假說無法清楚說明的現象,解開謎團的便是疼痛閘門控制理論。

舉例來說,所謂觸覺(碰觸、摩擦等)或壓覺(按壓等)等感覺,由較粗的Aβ纖維來傳遞,但在訊號傳至腦部前,會對關閉閘門產生作用,亦即在脊髓即已阻斷痛覺的傳導。

根據這理論,發生疼痛時,摩擦、搓揉或按著疼痛處等,可說是再合理不過的行為了。

此理論不但能解釋靠按摩或指壓來舒緩疼痛的原理,亦能藉以理解為何撞到頭的孩子在媽媽抱著輕撫下就會停止哭泣的道理。

此外,在影響疼痛強弱的因素中,除了揉搓或用手按壓外,還有所謂心情與感情的情感面部分。這是由於腦中某部位具有抑制疼痛的功用,因此經由刺激腦中這部位而取得止痛效果。

在白老鼠的實驗中,我們獲知以電流刺激中腦中央灰質幾乎所有區域,以及間腦第三腦室周圍灰質,都有止痛效果。

上述這些刺激在脊髓後角的閘門發揮作用,進而舒緩疼痛。這便稱為疼痛的下行抑制系統。

當處於聆聽優美的音樂、聞芬芳的香味、前往他地旅行等放鬆心情的狀態時,這項下行抑制系統便會在閘門處發揮作用,產生舒緩疼痛的功能。

就這樣,人類的身體為了在激烈疼痛中自我保護,在脊髓設置了一道閘門,用來調整疼痛的訊號,而且腦部本身也能啟動這道閘門,控制疼痛的傳遞,可說是具備了雙重防衛功能。

事實上,人類的身體能進行合理且實用的調解,可說是相當了不起。而且人類的身體對於疼痛不但具備雙重防衛,還有其他更了不起的機制。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