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倉皇奔逃中的白袍醫師:從醫療糾紛到醫療體制 /傅大為
我曾在一所醫學大學中參加「醫療糾紛與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座談會,頗為精彩與令人感觸。座談會以一部英國電視台的精彩短片開幕--《醫師為什麼會犯錯?》(Why doctors make mistakes?)。影片開始,一位身著白袍的醫師在林中奔逃,深恐後面有人追趕,他衣衫混亂、神色憂鬱,與一般醫院裡老神在在的醫師截然不同。於是片子開始了……。下面說些我對影片的感想,同時回應座談會的相關內容。《醫師為什麼會犯錯?》這部影片,主要從過去醫療人員的幾個著名錯誤案例談起。
●有個資深護士,在病人突然加劇時,倉促間錯拿了氯化鉀,也沒有經過稀釋,就注射到病患身上,導致病患致死。
●有個藥劑師,看到醫院中有四個奇怪而幾乎致死的服藥案例,發現都是他給的藥。當他向醫院報告後,院方(或他自己)才發現,他誤把可致死的肌肉鬆弛劑當成鎮靜劑,因為兩者的包裝很像。
●另外是個常見的例子,就是麻醉師為病患插管,本應插入氣管,卻錯插了食道,因為沒有好的即時判斷器材,結果病患在麻醉中缺氧而死。
這部電影的主要論點是,醫護人員也是人,人總難免犯錯,但醫護人員的犯錯,往往只是一連串錯誤的最後一環。我們指責醫護人員犯錯,要他們其負責,卻沒有注意到在他們犯錯前,醫護體制上的一連串更大錯誤,而失去對相關體制做出訂正的機會。這部電影就從「揪出那個該負責的犯錯醫護人員」的觀點,轉到「尋找使醫護人員容易犯錯的體制原因」的觀點,對先前那三個案例做出體制上的分析。
●氯化鉀的例子:醫院藥房在分類與儲存上,沒有把氯化鉀這種危險的藥品與其他普通藥品分開,所以在緊急狀況下,醫護人員容易拿錯藥。
●肌肉鬆弛劑的例子:原來是製藥廠的包裝出了大問題,沒有足夠的警示。其實製藥廠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還寄了許多紅標籤給醫院,要他們將危險標誌貼在該藥品上。結果可以想像,當然有許多的疏漏發生。
●麻醉中缺氧的例子:過去病患在麻醉狀態中,麻醉師手上沒有簡單的檢測器材,可以迅速顯示病患身體狀態,通常只靠經驗與目測。後來發明了一些簡易檢測器材後,這種麻醉致死的案例就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之前美國每年有兩千人因此致死)。
電影最後呼籲,儘量放棄「在醫療錯誤中找人負責」的個人主義心態,而要從體制下手,真正做到降低醫療體制的錯誤,而非只找醫護人員作代罪羔羊。電影提出一個可參考的類比:看看在飛行事故中,飛安調查機構是如何分析問題與改進體制,而非單純找個機師來懲罰。
我看過此片後的感覺是,片中所謂的體制問題,看起來有些像醫療社會學中所謂的醫源病(iatrogenesis)。這部片子強調醫療體制所帶來的問題,往往比醫護人員個人的犯錯要嚴重,所以要發掘體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