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 /5
第一章 貧困衍生出的肥胖問題 【圖說】貧困衍生出的肥胖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新自由主義興起導致美國中產家庭流失 一九五○至六○年代,美國熱門家庭倫理劇在日本十分風行,也在日本人心中深植了令人嚮往不已的家族群像。 住在偌大庭院的獨棟郊區住宅的白人家庭,先生是白領菁英,妻子在寬敞新穎的廚房烤著香噴噴的馬芬,三個可愛的小孩在一旁活蹦亂跳,腳邊還躺著溫馴的長毛大狗。客廳擺著大沙發,窗外綠草如茵的草坪上,自動灑水器噴出的水花閃著耀眼的光芒,這是多麼幸福的光景。 我們印象中對於美國那種幸福美滿的中產階級家庭呈現的畫面,現在究竟變得如何了? 美國家庭倫理劇的舞台是以五○年代都市的勞工階級家庭為背景,但六○年代開始就不一樣了,七成以上都是描述郊區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第三十七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理想,就是希望所有美國國民皆能過著這般生活,也是冷戰時期足以贏過舊蘇聯的象徵。 但是,來自企業與高所得者的稅金,透過教育、醫療與社會福利制度再分配到中產階層的政策,卻因為不景氣的關係,引發通貨膨脹等問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便是為了化解僵局,卻也動搖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基本面。 相較於重視社會福利政策的尼克森總統,第四十任美國總統雷根則是以重視效率的市場主義為基礎,不斷提出各項政策,促使美國社會產生莫大變化。藉由提高大型企業的競爭力,促使經濟提升,譬如撤銷、暫緩對於企業的一些相關法令、調降法人稅、通過較不利於勞工的政策,縮減社會保障範圍等。 結果不敵外勞的廉價優勢,美國製造業逐漸失去競爭力,勞工們一個個丟了飯碗,中產階級淪為貧困階層,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業的興起(金融、IT、企管顧問等),這方面的菁英份子成為美國社會的中流砥柱,逐漸拉大貧富差距。 根據美國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二○○六年度報告,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低於二萬美元(二二○萬日圓)的家庭即為低收入戶,出身這般家庭的孩子便視為「貧童」。依普查局所發表的資料(U.S.Census Bureau 2005)顯示,二○○五年度美國國內貧困率為12.6%,家中未滿一八歲的貧童率為17.6%(約每六人中有一人),二○○○年到二○○五年之間上升了11%,估計五年來增加了一百三十萬貧童。 雷根主政後,擴大貧富差距的市場原理主義不但消滅了中產階級,也使得淪為貧困階層的人們難以從谷底翻身,六○年代聯邦政府以救濟貧困階層為目的,祭出許多的社福政策正逐漸萎縮中。 譬如布希政府推出的「五年保育援助基金凍結」計畫,意即至二○○九年為止將取消三十萬戶家庭的保育援助資格。此舉不但造成國內貧童急增,「國家學校午餐計畫」的施行亦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健康,也間接增加了不少醫療負擔。 (譯註:何謂「國家學校午餐計畫」?)
共
5 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1 2 3 4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