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進入生活:小孩的道德學習
學齡期:辨別公平與不公平
一則日常生活小故事
六歲的班怒氣沖沖地從學校回來,他褲子的膝蓋處有點扯破了。
「我推了歐利。」他罵著。
母親問他怎麼了,他說歐利推他,所以他也推回去。
「如果歐利推我,我卻不能推回去,不是不公平嗎?」
當小孩入學之後,將逐漸掙脫和父母的緊密聯繫,父母已不再是絕對的模範,學校裡一起玩樂的夥伴和朋友日益重要,價值觀的衝突首次出現。許多在家中被奉為圭臬的價值,在校園裡突然不再適用。家中手足間所遵循的良好規矩,像是爭吵不可變成打架,然而這樣的原則,卻可能在學校裡歷經一次嚴重的爭執之後,立即變得毫無價值。
小一生的體諒心已發展良好,也具備足夠的想像力,曉得有些事情寧可不要去親自體驗,因為那可能會導致受傷和難堪。雖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比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他們有時卻是毫無顧忌,甚至是殘酷的。對於別人的一個小錯誤,他們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評,身心障礙的同學會遭到他們無情的嘲笑,甚至排擠。小孩完全不知道他們這種行為已經傷害了別人的感情,他們的邏輯有時會叫人哭笑不得,「為什麼我不能笑?那個馬庫斯嘴巴上的大疤痕看起來好怪喔,對不對?」對小學生來說,對他們覺得奇怪的事物做對等的評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時父母唯有試著讓孩子貼近受苦者的立場,告訴他們若是易地而處,又是什麼感覺?「如果你的嘴巴也這樣,你可能也會很不快樂,然後你的同學還因此嘲笑你,你是不是也會難過死了?」
六、七歲的小學生對公平正義有非常極端的認知,不是極正面就是極負面。他們抱持「一報還一報」的信念,而這可能是一記不具危險性的回擊,或是和同學分吃自己的下課點心,後者在前一天也是二話不說地分出自己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