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童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一章 這世界到底怎麼啦?──解析危機背後的四項因素

金融海嘯為何不會變成大蕭條?
就像是紐約大學教授塔雷伯(Nassim Taleb)所稱的「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看來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一旦發生了就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現今所有劃時代的改變或重大事件,其實都是一些看似無關的事所交錯出來,讓我們脫離了既定的常軌,也締造了新局。

塔雷伯相信,只要一小群黑天鵝,「幾乎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最近突發的經濟危機,就彷彿出現了黑天鵝,在一片萬里無雲的天空,毫無預警的刮起狂風暴雨。原本以為大蕭條已走入歷史,不可能復活,但如今,經濟危機卻又捲土重來了一次。

原因何在?如眾所周知,是起源於銀行危機。銀行沒能好好「管理」源於「金融創新」的新「風險」,是最普遍的說法,葛林斯潘所說的「全球性風險的低估」,最能代表這個觀點。根據這樣的解釋,銀行危機和它所衍生的世界經濟暴跌,都是起因於風險管理模型在技術上的失敗,才會讓整個金融體系發生問題時無法發揮功能。另外,大家也將注意力聚焦在美國次級房貸市場,鎖定它是造成占據銀行資產負債表「有毒資產」的源頭;最早期的補救措施,都集中在對銀行融資,讓它們能重新進行借貸,隨後實施的經濟振興方案,則同時涵蓋了貨幣面和金融面,希望能挽救不斷下滑的實質經濟面。

現在我們已經度過經濟危機的最壞時期,但是,若想進一步找出更深層的原因,有兩個觀點應該被討論:「過多的貨幣」和「過度的儲蓄」!保守的經濟學者將危機歸咎於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讓美國人過著奢華的生活,尤其是二OO五年前關鍵時期曾擔任聯準會主席的葛林斯潘,被指責讓貨幣維持太長時期的低廉,使得資產泡沫在爆破之前都還不斷在充氣。凱因斯學派則認為美國廉價的貨幣,其實是對東亞和中東「全球性儲蓄過剩」的回應,二OO五年美國利率開始上揚,終於導致房市榮景結束,美國經濟亦隨之崩跌。當年在保守經濟和凱因斯學派的學者之間關於大蕭條原因的爭論,將再度重現。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