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2章 傻瓜總是輕舉妄動
第1個盲點:沒有停下來思考
有一位用電話提供技術支援的電腦專家,曾對我描述她指導一位電腦初學者的經驗。她一步一步地指導他安裝程式的步驟,接下來那位初學者必須打開他硬碟槽的門,才可以裝入硬碟。當她指示他「把門打開」的時候,出現了一陣短暫的沉默。
接著,她可以聽到她的學生走到房間的另一頭,然後打開他辦公室的門。她問我說,「他怎麼可能會覺得那跟他『辦公室的門』開起來還是關上有關係?就算不是火箭科學家也會知道這沒有道理,只要有腦袋的人都會知道!」
那個人為什麼會表現得這麼沒有邏輯?如果我們用不同的語氣發問,這就會是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要假設那個人很笨,那麼這個問題就會帶我們回到本書的主題:聰明的大人怎麼會做蠢事?
「沒有思考」會導致愚蠢的錯誤
要是在那位電腦初學者走到房間的另一頭時,我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問他說,「為什麼要打開你的門才能安裝程式?」那會怎麼樣?可能他馬上就會發現,他正在做的事其實沒有道理。他可能會說,「我只是沒有思考!」我相信這個解釋會比人們發現的更接近目標。「沒有思考」會讓人看起來很愚蠢。
有一次我跟幾個修我「批判思考」課程的大人一起喝咖啡。在對課程表示意見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說,「我現在工作的時候完全不同了。我會做出跟以前不一樣的決定,在會議上我會說不一樣的話題,而且我也可以感覺到,其他人正在用一種跟以前不一樣的方式聆聽。還有一次我跟我老闆討論我的構想,雖然不確定他會不會採用,我卻可以感覺到那個構想讓他印象深刻。」他到底在課堂上學到什麼,讓他可以做出這樣的轉變?「這個嘛,」他告訴我們,「我在我辦公桌面對的牆壁上貼了一個告示牌,這樣我就可以無時無刻看到它,而且我每天上班的時候常常會對自己默念上面寫的話。它可以提醒我,我需要做的是什麼。」於是我們真的很好奇了。這個告示牌上面到底寫了什麼神奇的話?
他的那張告示牌上面寫著「先思考。」
「先思考!」我當時心想,就這樣?這樣就改變了他的人生?後來我花了好幾年才明白,培養看起來很明顯的「先思考」習慣有多重要,也才明白對大多數人來說要做到這點有多難。
只要我們覺得某件事應該很「簡單」,當我們沒有思考的時候,我們就可能會輕視自己或是其他人居然會犯錯。但是我們沒有停下來思考就表示我們缺乏智慧嗎,還是這其實是另一個盲點呢?
「沒有思考」就是盲點:錯過了思考的「機會」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認為,發現「現在會是停下來思考的適當時機」,也就是發現他所謂的「思考機會」,其實不像聽起來那麼簡單。
在伯金斯的其中一個研究當中,法律系學生必須撰寫文章討論涉及爭議性議題的案例,像是「麻州實施的《空瓶押金法》可以減少垃圾嗎?」學生必須仔細考慮議題的正反雙方,才能寫出有效的分析,可是許多學生卻沒有辦法做到。儘管他們受的教育強調,在合法的辯護中,必須隨時考慮案件的正反雙方,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卻不會考慮到正反雙方。比如說,贊成《空瓶押金法》的學生可能會很順利地提出支持自己立場的理由,但是他卻甚至沒辦法提到,反對這項法律的人會有的考量和論點。
伯金斯研究中引人注意的一點,是法律系學生的智商高低和他們會不會考慮到正反雙方之間的關係。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實是零。最聰明的學生並不會比最不聰明的學生更能處理爭議的正反雙方。
伯金斯下結論說,注意到思考機會對聰明的行為來說很重要—但是這完全不會受到學生的智商高低以及他們的推理能力影響。伯金斯認為對思考機會的「敏感度」,不只對聰明的行為來說很重要,比起人們聰明地推理的能力,也可能較不發達。在麗莎.卡拉漢(Lisa Callahan)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直接證實了伯金斯的這項主張。她對一家大型財星一百大榜上的公司員工做的研究顯示,當面對「思考可能很重要」的時機時,「比起缺乏刺激或是有限的能力,……缺乏(這裡要思考)的敏感度可能會是更大的障礙。」
每次有人說,「我當時沒有想到,但是我現在發現……」那個人就是發現過去有一段時間,當時也沒發現如果花更多時間思考會很有用。
比如說,我們會聽到:
「我現在發現:
我當時其實可以多留一天,好避開暴風雪帶來的旅途不便。
我當時應該先處理因為不得不參加會議產生的潛在憤怒,再想辦法處理平常的工作。
我們的企業正在轉變的跡象已經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可是我就是沒有注意到。
如果我當時可以結合這兩個步驟,它們就可以完美地配合。
我這一生都在想辦法向某個人證明自己,可是他從來不會在第一時間懷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