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博覽會的政治學

博覽會的政治學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序章 第3節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從大航海時代到博物學時代的進展,也就是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的系統化與公開化的進展。在這種重層歷史過程的前提下,歐洲各國將博物學視線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制,從而親自下場演出,博覽會的時代也就出現在這個時刻。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所發展的視覺制度,被博覽會利用工業技術加以發揚光大,並總結在奇觀(spectacle)的形式之中。就如下一章的討論,這個趨勢的先驅就是法國。延續革命慶典的興奮,1798年巴黎開辦首次產業博覽會,之後不斷有產業博在巴黎舉行,這個趨勢當然不只法國國內風行,也擴展到歐洲各地。1851年,倫敦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也就是日本習稱的「萬博」),宣告真正的博覽會時代來臨。自此以後,1855年的巴黎萬博、1862年的倫敦萬博、1867年的巴黎萬博、1873年的維也納萬博、1876年的費城萬博、1878年的巴黎萬博、1889年的巴黎萬博、1893年的芝加哥萬博、1900年的巴黎萬博、1904年的聖路易萬博、1915年的舊金山萬博、1933年的芝加哥萬博、1937年的巴黎萬博、1939年的紐約萬博,19世紀到20世紀的歐美,就是將萬國博覽會當作最重要的國家慶典的全盛期。這個趨勢不久也波及日本,19世紀末以降的博覽會實際上舉辦有多頻繁,從表1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從19世紀到20世紀博覽會時代的展開,在第一章將有更具體的介紹,這個序章的最後,將簡單說明本書對於一連串博覽會是採取什麼樣的觀點來研究。關於博覽會,在日本已有各種論點的研究成果。首先,從技術史觀點來理解博覽會歷史的,已有吉田光邦為主的研究成果。吉田光邦等人的研究,確實已將日本的博覽會歷史進行了扎實的通史性研究。11第二,從建築史和設計史觀來理解博覽會,也有不少學者關注過,例如1851年倫敦萬博的水晶宮、1889年巴黎萬博的艾菲爾鐵塔、1900年巴黎萬博的新藝術(Art Nouveau)、1925年巴黎裝飾博覽會的裝飾藝術(Art Deco)。其中,也有學者研究過19世紀末萬國博覽會的日本展示和歐美日本主義〔ジャパニズム〔Japanism或Japonism〕)的流行。另外,博覽會的意義、效果與工業發達史的關係,也有不少經濟史方面的研究作品。這些過去有關博覽會研究的主流,可以見到很多饒富意義的成果。

然而,本書與過去研究的觀點有所不同。前述研究的取向大都將博覽會定位在技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史的一環;也就是說,他們思考的是以技術發展史、建築設計及工業設計發展史、工業經濟發展史中的技術、經濟與風格演進,來看待博覽會扮演什麼角色。因此,他們的焦點也就是那些使用新技術的展示品、展場的設計創意、製造廠商的角色等等。相對的,本書的企圖不在描述博覽會的客觀事實發展史,而在於捕捉聚集於博覽會的人們擁有的社會性體驗的歷史。亦即,在博覽會的場域中,哪些人被吸引?什麼事物被看見?什麼感覺被觸發?人們的經驗結構在博覽會時代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都是本書要探索的問題。因此本書討論的焦點,也就不是個別的展品和展場,而是由展品和展場所編織出來的世界圖像,以及這個圖像被接受的過程。

本書的焦點雖在描述博覽會這個同時代的人所共同接受的社會經驗,但這種社會經驗絕非由博覽會場參觀者自由決定。由前述的說明應可清楚看到,打從成立的一開始,博覽會就是一種國家和資本共同演出、人民被動吸引和接受的制度性存在。如果博覽會是一場被演出的文化性文本,前來參加的人群就是作者,在上述文本中自由投射自我意識的故事。然而,這個文本是在一種由編劇家打造結構、提供上演的條件下成立。這個編劇家,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現代國家本身,同時還有包含了眾多企業家和巡迴表演師(興行師)、大眾媒體、旅行社的複合結構體。但是,博覽會的經驗結構也絕非這些編劇企畫者可以片面決定。在博覽會的場域中,移動自己的身體前去參加的人們,仍然是這個特殊經驗的最終表演者。因此,博覽會可說是由作為編劇家的國家和資本、巡迴表演師的各種演出過程,以及作為演員的入場者的各種觀賞活動,三者複雜交錯、編織而被上演的多層次文本。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