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世界建築在中國

世界建築在中國

  • 作者:薛求理
  • 出版日期:2010/08/01
內容連載 頁數 1/2
01 先驅
 
起形似家鄉的城鎮,大肆建造羅馬式公眾廣場、會堂、浴池;亦如大英帝國在加拿大、澳洲和其他海外殖民地建造英式小屋。與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在中國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也充斥著種種外國元素。
 
澳門作為歐洲在中國最早的殖民地,理所當然為首個在建築上受到西方影響的城市。1557年葡萄牙宣告佔領澳門後,立即著手將其發展成為貨物中轉站和天主教傳道中心,他們選擇了低地河岸邊作為貿易區域,山地則用於宗教用途。這裡的房屋十分寬敞,並加建百葉窗和殖民地柱廊以保持涼爽。
 
1921年,當時葡萄牙人已經抵達澳門數百年,卡爾.克勞(Carl Crow)在他的著作《遊歷中國聞見擷要錄》(Handbook for China)中這樣形容那些混雜藍色、粉紅色、黃色、棕色的建築物:「它們既不是中國風格,同樣不是外國風格,而是兩者之間融合的怪異產物,很明顯地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建築受到了中世紀葡萄牙風格的影響。」
 
在這座城市最中心的山坡上,豎立著一座被譽為最美麗的宗教建築聖保羅教堂,落成於1602年,為一座完完全全的木建築。現存的石材立面,其實是耶穌會的日本學生及信徒於落成後數十年後加的。
 
其他信徒像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和蔣友仁(Michel Benoit)則在此建造了一座紀念碑。應清朝乾隆皇帝的詔令,1715年至1765年間,在北京擔任宮廷畫師的潘廷章(Joseph Panzi),為被西方作家稱為夏宮及行宮的皇家花園圓明園,設計了具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群、皇家庭院。
 
蔣友仁則運用其專業數學和水力學的知識,在庭院中建造噴泉,令龍顏大悅。諷刺的是,這些歐洲風格建築竟被另一群西方侵略者夷為平地。1860年,由英國和法國組成的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搶掠並燒燬了圓明園,如今這裡舉目只見斷瓦殘垣。
 
當西方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於19世紀在中國土地落戶時,它們同時與帝國主義者攜手掠奪中國土地。1842年中國在臭名昭著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給列強英國,戰爭條款迫令中國割讓香港給英方,並開放廣州、上海、廈門、福州、寧波五個通商口岸,讓海外人士自由貿易及居住。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