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托尼‧朱特:未完成的生命依然完美 章樂天
2006年我接下了《責任的重負》一書的翻譯,在托尼‧朱特教授的眾多作品中,這只能算是一本「小」書,甚至英文版的裝幀都不大起眼。然而,譯竣之後我便忍不住去網上尋找朱特教授的其他文字,還產生了作個訪談的想法。他那論辯式的文風帶有驚人的鋒芒,我覺得,他是那種有一點話頭就能展開滔滔雄辯的經典公共知識分子,這在越來越講究容納和承認的今天已經太少見了。
朱特教授是立陶宛猶太拉比的後代,1948年生於英國倫敦東區。1972年,他帶著歷史學博士學位從劍橋大學畢業,轉去著名的巴黎高師,到歐洲大陸的文化中心繼續進修。1970年代末,學術處女作《普羅旺斯的馬克思主義:1871-1914》出版,日後他的著作就再也離不開以法國政治文化為代表的20世紀歐洲歷史這一主題:通過《地中海歐洲的抵抗運動:1939-1948》、《馬克思主義與法國左派:1830-1982》、《不完美的昔日:1944-1956年間的法國知識分子》等書,朱特教授精密剖析了他所謂的「法蘭西綜合症」——歐洲社會民主左派力量在二戰及戰後的動盪衰落的根源,並以此為抓手,探討了令歐洲人尷尬的一個世紀歷程。1980年代他移居美國、去紐約大學任教後聲譽日隆,各種政論、史論、訪談頻頻見諸報端,並格外細心地回覆各種網上的提問。作為崇尚社會民主的自由主義中左知識分子,朱特教授的活躍讓人無法不將其與愛德華‧薩義德聯繫到一起,兩人都是移民,而且都多年如一日地抨擊美國和以色列政府。
天妒英才,正在創造力鼎盛之年的朱特教授,去年卻罹患與史蒂芬‧霍金一樣的肌肉萎縮症,消息傳出,一片歎息。去年10月,面對紐約大學的700多名聽眾,癱瘓在輪椅上的歷史學家通過呼吸機的支援艱難地喘氣發聲,他的演講主題離不開「失敗」:社會民主的失敗,民族和解的失敗,歐洲和北美互相理解的失敗,最終是人類翻過現代史這一頁的努力的失敗——他的演講肯定了社會民主的有益遺產,但結束語卻嚴峻悲觀:「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過去的年代。」這是他患病後的第一次亮相。以頭腦和文字為畢生志業的人,在這一刻,即使置身於掌聲和眼淚的圍繞之間,依然顯得那麼孤獨無助。
過去在延續,我們仍沒有走出來——在「歷史終結」論者眼裡,在滿足於冷戰終結、紅色帝國崩潰的樂觀主義者眼裡,20年來,朱特教授的著作就像一封封無法置之不理的戰書。2005年,朱特教授完成了煌煌大著《戰後歐洲史》,他在這部作品裡火力全開,對白人世界反思二戰歷史的態度及其後果作了冷酷無情的解剖。東歐人的落後情有可原,在蘇聯的嚴密控制下,絕大多數東歐人喪失了正視過去的機會和意識,而一貫自我感覺良好的西歐人,對歷史記憶的玩忽則事關歐洲整體的墮落:包括創造戰後經濟奇蹟的德國人在內,戰後的一代西歐人不敢面對驅猶、屠猶暴行、戰時的通敵行為,還有普遍存在的對納粹主義(及其在德意以外國家的各個變種)的好感。對西歐人來說,「過去」是一道寬廣無垠、潤物無聲的陰影,人們在暗處埋頭活下來,一點點忘卻痛苦,告別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