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五月 東京
原 廣司HIROSHI HARA

將生活都市化

今天你可讓我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住宅呢。

西沢 是嗎?謝謝您的誇獎。

我最先想到的事情是,這想必和我們一直以來做建築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再怎麼說,外面不是可以看得到嗎?市街與隔壁的鄰家(笑)。從HOUSE A(2006年)的大窗戶所看到的鄰家就宛如牆壁一樣。森山邸(2005年)也有如同住在市街當中的感覺。對於類似私密性之類的東西的思考,我覺得和我們有非常大的差異存在。

我們對於市街的想法所採取的是一種封閉的態度。不過,看了西沢先生所設計的住宅之後,覺得就建築的做法上,或許有著某種巨大發想的轉換之類的存在。

西沢 若以「封閉」或「打開」這一類的語言來說的話,那麼的確是打算將它給打開的。我最早所作的住宅是一棟別墅(weekend house。 1999年),那也具有相當閉鎖的性格。在那之後也做了幾個公寓的案子,但也都不是那麼地開放。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傾向,是因為所謂的公寓,是在一個建築當中塞滿房間的形式,因此無論如何就是會變成在建築中如何分割、房間如何排列這類問題的討論。就像是箱子的內部該如何整理那樣,在做些什麼事情的過程中漸漸地變成了箱型庭院、有著封閉感的物件,總之就是沒有活力,而感受到了自己無法好好進行創作的界限。就在這樣的處境之下,到達了將建築加以拆解、分離的這件事情上。這一來讓我感到是可以用更直接面對都市的形式來做建築,而在各種意義上,也感受到它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

無論是HOUSE A或森山邸,可以說居住者幾乎是裸著身子的(笑),是看著周圍而住在市街裡的。不知道居住者方面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西沢 這倒是想問問森山先生呢。就住在開放性極高之住宅裡的立場,森山先生,您覺得怎麼樣呢?

森山 現在倒是什麼都不在意了呢(笑)。

完全不在意喔(笑)。

我覺得這樣的居住方式很不可思議。不過從前的長屋,或許也是這樣的感覺吧。可以從外面看得到生活的全部光景,居民彼此都互相認識。都市不知不覺地呈現凌亂的狀態是從以前到現在沒有什麼改變的,現在則重新就這樣地試著徹底打開來看,覺得這樣的凌亂或許也不錯(笑)。這個部份非常棒,似乎出現了一種全新私密性之類的東西。

我雖然也認為建築越小就必須越都市化才行,但是卻未曾想過以這樣的形式在都市中將生活給掀出來,並照著字面上的意義就那樣地加以都市化的做法。

西沢 這和原先生曾經說過的「在住宅裡埋藏都市」是不一樣的嗎?

是啊。我所想的是如何讓「從周遭切取下來的住居內部世界」這件事得以成立,然而這裡則是有著「總之就把全部給掀開來,並加以都市化」這個大膽的切換。而且實際上試著把它給做出來之後感覺也相當不錯(笑)。因為可以這麼說,所以相當有趣。

西沢 雖然說是「掀出來」,不過我卻未曾打算要做個沒有私密性的家,倒不如說是想要做一個私密性豐富而舒適的住宅。只不過我所想像的「舒適」並不僅止於家的內部,而覺得或許能感受得到周邊環境,才能讓整個空間變得更舒適。

像這樣實際做出來讓人家看之後,對於這麼開放地朝向鄰家卻完全沒問題的這件事,的確變得很容易理解。

我所意識到的是,由於對外部並不怎麼期待,所以主要的發想落在該如何將內部加以外部化的這個策略上。也就是「反轉」的這個手法。不過,在森山邸與HOUSE A都感受到的與其說「反轉」還不如說是「真實」。並不是將外部與內部切斷或把邊緣給切掉。雖然將建築給打開的這件事本身是虛構的(fictional),不過在實際體驗過後,卻覺得這樣的「真實」也很好。

肯定是尺寸的拿捏相當好吧。由於做得比鄰家的尺寸還小,並切取出了與鄰家幾乎毫無任何關係之大窗戶的緣故,因此我認為這並未做出風景的再構築。整個尺寸系統真的很棒。那作為技法是可行的,同時也具備了某種邏輯。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