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生氣──真相大白
我們對生氣都有自己的定義。儘管醫師、治療師、相關書籍的作者都為生氣貼上了負面標籤,但生氣其實是一種既非正面、亦非負面的感受和情緒。生氣並不比悲傷或寂寞更具破壞性。恐懼往往比生氣更有害。
現今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大都認為,生氣只是一種掩飾;猶如在修剪整齊的庭院裡滋蔓的常春藤。他們覺得隱藏在生氣底下的問題,才是讓人受傷的癥結所在──恐懼。他們相信,若是能幫病人、父母或伴侶扯下這層掩飾,解決他們內心害怕的事,怒氣便會神奇地消失無蹤。
基本上,他們傳達的訊息是:「你不是生氣,你是害怕。」或「你生氣是為了掩飾悲傷、掩飾失望。」接下來是這種觀點的典型說詞:「你感覺到的,並不是你認為你感覺到的。我們這就來弄清楚在你生氣底下的真正情緒究竟是什麼吧!」
這種傳統的取向把原始情緒(primary emotion)定義為悲傷、寂寞、恐懼、高興、愛等等。而這些專業人士表示,生氣只是一種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
然而,我的經驗是,生氣是最原始的感受之一,人們就算不會天天生氣,也至少每個星期會生上一次氣。生氣是一種基本情緒,任誰都無法逃避、也不該逃避。
傑洛米發現結婚五年的妻子莎曼珊沒與他討論過,便去做了輸卵管結紮。而他倆先前才向親友們說,生孩子是兩人共同的人生目標之一。
在進行婚姻治療諮商時,傑洛米多次提到自己對老婆很生氣。諮商師聽完之後便對他說,「我看你沒那麼氣,反倒是覺得失望和害怕,你怕要是沒有生小孩的話,你和莎曼珊的婚姻就要不保了。」
傑洛米告訴我這件事,還半開玩笑地說他當時氣得想把那個諮商師痛扁一頓。但他當時只是起身走出診間,一面走一面對他妻子說:「我才不要坐在這裡,聽別人說我感受到的不是我明明有權利去感受的情緒。」
傑洛米體驗到的,是我們都有過的感受。怒氣是一種充滿身心的能量。當我們適切地宣洩這種能量時,不只自身會因為吐露了怒氣而覺得更有元氣,也沒有人會因此覺得受傷或變得更糟。不過,若是這種生命力道被壓抑住,忍氣吞聲、怒火滿腔無處發洩、企圖粉飾太平,那麼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會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和後果。正因如此,許多人認為生氣只有壞處可言──他們見到的正是隱忍情緒、未適當表達怒氣所導致的傷害。
每當我詢問案主或工作坊成員,他們生氣時通常最氣誰,十之八九會說最氣自己。換言之,他們把怒氣轉而向內,如此遏抑過久,怒氣卻不減反增。若是你長期困在某個處境中,無法將怒氣表達出來,漸漸地你會開始感到悲傷。儘管悲傷和生氣是兩種常攜手出現的原始情緒,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感受,無法互換。
怒氣該是如泉水一般向外湧出。我們因為當下所發生的不公平對待、被輕視怠慢、遭到欺騙、受委屈、被拒絕、受侮辱等等情事而生氣,這股怒氣一旦被釋放後,便會向外湧、流入世界,而不是被壓住、流回體內,如此一來,對我們的內在身心與外在世界都會產生正面的結果。
只要我們善加運用、適當表達,怒氣這種強而有力的情緒便可以用來幫助個人、伴侶、家庭、企業、國家跳脫僵局困境,甚或擺脫不好的關係。
婦女運動便是起於壓抑已久的怒氣,而其結果則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一九五五年,黑人女性羅莎.帕克(Rosa Park)的怒氣,讓她和一整個種族從此不再只能坐在公車後排的座位。讓美國從越南撤軍的動力,也正是人民的怒氣。
你能否想像,有誰會對葛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羅莎.帕克或越戰老兵說:「其實你不是生氣,你只是害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