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2008年10月1日,汽車產業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這天是福特公司售出首輛T型車的百年紀念日。T型車徹底改變了美國的交通面貌,1999年獲國際汽車記者評為「世紀汽車」。1它令福特汽車公司成為世界標竿企業達四分之一個世紀,令亨利.福特(Henry Ford)成為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之後美國第二位億萬富翁。



在此我們必須講一下歷史背景,好突顯福特的成就。1900年時,人們大有理由相信,汽車永遠不會成為大眾市場商品。四輪馬車公會(Carriage Builders Association)總裁提供的數據顯示,1894至1899年間,紐約市共售出35萬輛四輪馬車,而汽車銷量僅125輛。他表示,汽車有天會取代馬車的想法,是「聰明人不會說出口的謬論」。歷史一再顯示,既有業者往往會大力唱衰新技術,試圖藉此消滅潛在競爭者。1900年擔任記者、三十年後撰寫回憶錄的馬克.蘇利文(Mark Sullivan)觀察到:「在1900年,幾乎沒什麼人會相信,終有一天城市街道上將很難看見馬匹。」

在1900年,汽車是很昂貴的。沒有銀行會借錢給你買車。汽車經銷商也不會提供融資服務。那時沒有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GMAC)這種企業。而且也沒有人提供汽車保險。服務大眾市場的汽車業,需要複雜、昂貴的金融基礎體系配合,而這體系在1900年仍未出現。2008與2009年,金融基礎體系崩壞重創了本已搖搖欲墜的汽車業。



福特汽車公司1903年創立之後,同樣受制於生產高價車的壓力。較大、較重的汽車較容易賣給不太在乎價錢的富有顧客。這種車較容易生產,因為廠商的利潤相當高,可以請得起技術高明的師傅來組裝車子。

但促使汽車業者生產較大、較貴車款的不僅是商業考量,自我意識也是一個因素。歷史學家唐納德.戴維斯(Donald F. Davis)稱此問題為「炫耀性生產」(conspicuous production),真是很妙的形容。新汽車公司的資本,當然是來自有錢投資的人。這些有錢人希望能享用他們投資的公司出產的汽車。亨利.福特的大金主對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汽車不感興趣,他迷上了六汽缸的K型車(Model K)。

福特汽車公司大有可能步奧斯汽車(Olds Motor Works)的後塵,但結果並非如此,因為亨利.福特的確是掌控企業的高手:這位企業家並沒有讓自己的公司落入金主手中,他在控制權爭奪戰中打敗了他的金主。

1907年秋,福特已控制了以他為名的汽車公司,因此得以實現夢想。他宣稱:「我將為大眾生產汽車。這車子將採用現代工程學力所能及的最簡單設計,使用最好的材料,由最好工匠製造⋯⋯這車子將非常便宜,任何人只要有一份像樣的薪水,都有能力買一輛,跟自己的家人在上帝開闊的天地享受無數歡樂時光。」

這簡明動人的願景驅使福特不斷試驗,從A型、B型、C型車,做到F型、K型、N型、R型、S型,以及讓公司攀上汽車業顛峰的T型車。汽車在美國成為大眾商品,正是有賴T型車。但這款汽車1908年秋上市時,沒有人能預見它的成功程度。福特生產T型車的十九年間,共售出15,458,781輛,令它成為史上銷量第二高的車款,僅以微小差距輸給豐田的Corolla。但這兩款汽車的銷量其實不能相提並論:Corolla推出時,汽車是一項成熟商品,市場遠比T型車面世時大。

T型車創造了一個市場。它協助人們克服鄉村之孤寂,一如福特所願。它也使福特成為全球最知名的人。在某些人眼中,他似乎已超越凡人的境界。字典裡收錄了「福特主義」(Fordism)與「福特主義
者」(Fordist)這種新詞,用來形容標準化商品的量產模式。德文則有Fordismus一詞。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