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4/7
《星島日報》5月14日頭條刊載:《大陸難民改變偷渡路線 昨由平原入境》。
港英政府開始抓人了,偷渡群眾的辦法也在「變」:停止了用「湧」的辦法,採取分散的辦法找佈防的空隙入境。
又載《偷渡深圳河 扁舟任縱橫》:
「精壯之青年男女爬上梧桐山,進入英界後,經拒水坑山、麻雀嶺、萬屋邊—轉入市區。」
「較為老弱的婦孺輩,多用船偷渡深圳河、入落馬洲、從元朗方面流入市區。」
「每當黃昏,落馬洲對面華界之小丘即出現兩面白旗,不斷在動—接著,多輛木筏,即會載滿蛇客,劃入英界之邊緣。」
《星島日報》5月20日載《飢餓進軍化整為零 萬人沿邊伺機湧入》:
「飢民白天入境,多化整為零。至於入夜後,則為集體行動。每(批)人數近千,最少也有數百。令防守軍警無法阻止。」
「老弱婦孺之輩,由鐵絲網底挖洞,或由橋涵底下穿越而過。」
5月21日,天突降暴雨,深圳河邊境,逃港群眾,無法躲避,但依然冒死泅渡深圳河。
《星島日報》5月21日載《泅深圳河偷渡者日間千名 河現浮屍》:
「從深圳河中游而泅,水甚深。兩岸河面二三百尺。飢民以百多人做一批,尤以女人為多。據泅渡的難民說,現在深圳河裡浮屍纍纍。她在渡河時腳踢到屍體。」
九死一生逃上岸來的群眾,又被香港警方追趕、抓捕。
《星島日報》報導《哨所前竟聞哀嚎》:「大陸難民中,近發現有扶老攜幼、舉家逃亡者……由晨至晚,不少婦女抱子負孫而來,涕泗滂沱,苦苦哀求。見者多為同情淚。」
儘管有大批越境者躲過追捕,進入了香港市內,但據統計,最初大約還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越境者被香港警方抓獲要送返。估計前後總人數達十萬。
十萬難民好抓,但這十萬哭哭啼啼的偷渡者,不是馬上走得了的。至少要同中方聯繫好送人的外交事宜。得在香港停留一到兩日。十萬之眾,如何安置?如何遣返?成了問題。
蝗蟲般擠在香港新界的偷渡者要住、要水喝、要飯吃……就是整個香港,一時趕搭十萬人的帳篷也來不及!
危難之時,香港市民表現了高度的人道精神。由宗教團體、鄉親組織、新聞媒體發起了全港市民「援助有困難的人民」的行動。自發給邊境的逃港群眾送衣、送食、送水。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投入了感人的「拯救」行動。
據《金庸傳》記載,5月15日,香港《明報》發表了首篇社評:「‘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香港各界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明報。狹窄的報館彷彿成了一個人道主義救援中心。」
香港市民與逃港者,往往有著特殊的親緣關係。不少逃港者就是香港居民的親屬、朋友、同鄉,甚至有的是妻子來港找丈夫、有的是兒女來港找父母、有的是弟妹來港找哥嫂……有些就是親人指示他們逃來香港的。港英政府實行「即捕即遣」的決定,自然遭到普遍的反對。
報紙、電台,都有港民抗議,一片反對之聲。
但是港英政府堅持「攔截遣返」,毫不動搖!但「出於人道考量」,由於飢餓將斃的大陸難民,長時間都沒吃過一餐飽飯了,「會讓他們好好吃一頓飽飯,才送他們走。」
《星島日報》在隨後的報道中說:「被捕獲的逃亡者,在淩晨送往和間山訓練營後,必給予飽食一頓。」
港英政府在新界一帶臨時建立了十幾個收容所。草草搭起帳篷,供給一頓豐盛的晚餐。據說,有魚有肉,也有麵包香腸,採取自助餐的形式開餐,想吃多少吃多少。
逃亡者在河北面,連飯都吃不上。「這樣的美餐,不說吃,許多人一輩子連聽都沒聽過」。當年的逃港者告訴我,有許多人就是衝著這餐飯偷渡的。
「逃過去就有餐好飯吃。就是留不下,也飽了一餐肚皮,死了,也甘心了!」他們說。
飢餓至極的人們,放開肚皮猛吃。據說一個姓黃的惠陽農民,一餐吃了八個麵包、十個包子,還加三碗大米飯,吃下去的魚、肉、青菜還不算。由於暴食過量,第二天死在遣返的車上。
吃過了一頓飽飯的逃港群眾,第二天再被押上汽車,後來是火車遣送回大陸。據報載,僅5月23日一天開出的火車就達五班之多!
為了不被送回大陸,逃港群眾牽衣頓足,對港警苦苦哀求。不肯上車!
《星島日報》連發新聞《逃亡後被解回大陸,如出生天再入地獄》、《落馬洲打鼓嶺邊境一婦當堂自刎》:
「割頸之利刀,可能是她隨身所攜帶,可知她早已抱有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
《華僑日報》更是報道:《拘留所中哭聲震天,51人不免遣返,難民跪地求情》。
坐在窗前,看到這些報道,才知逃港百姓在那邊的遭遇。如鯁在喉,真想痛哭一場,為求生不得的婦孺、為失去尊嚴的老少爺們。
但更讓人心潮難平的是振動香港朝野,使萬人落淚的「華山事件」。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