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導論

社會科學哲學屬於後設理論事業,其反思的是社會研究之實踐。這種反思可以採取各種不同形式。大部分的社會科學哲學家,試著判定特定理論或方法論選項,是否適用於解釋(explaining)社會現象。舉例而言,他們可能會研究演化論解釋形式或理性選擇模型的融貫性及解釋力,或者,更廣泛地,他們可能想確定歷史法則是否真的存在。我個人的意見是,社會科學哲學不應該假定社會研究的唯一目標是去解釋外部世界。因此,社會科學哲學也必須思索知識習得(knowledge acquisition)的另類模式。此觀點在本書後半部將格外明顯,但本書前幾章也會清楚呈現,我所討論的大部分社會科學哲學家並不贊同我的觀點。對於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而言,社會研究就是致力於解釋外部社會領域;因此,這些哲學家的任務,便是去反思這種解釋性嘗試及伴隨而來的方法論策略。

本書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提出此學科的新途徑,一種受惠於美國實用主義的新途徑。第二個目標是對社會科學哲學的主要途徑,提出一份深入評估。因此,本書可以用下列各種方式閱讀。那些對於第二個目標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一到六章;對於第一個目標有興趣的人,可以讀第六、七章,或者,已經熟悉實用主義的人,也可以只讀第七章。這並不意味著本書的一到六章與結論那一章互不相干。它們並非不相干,但不讀前面幾章,還是有可能理解最後一章。本書前五章所涵蓋的主題及作者之所以能入選,是因其觀點處於社會科學哲學的核心,而非因其以某種方式符合了終將導向我的實用主義觀點的敘述。闡述於第七章的實用主義立場所發展出來的觀點,將會迥異於前幾章那些思想家所擁護的觀點。我將主張社會科學哲學應採取新方向,並且提出不同的問題。

對社會科學哲學主要途徑的評估,會在一到六章中處理。我完成此任務的途徑不同於其他人,而這需要一些說明。首先,我並非只是介紹觀念,還會聚焦於這些觀念背後的作者及思想學派。社會科學哲學經常以嚴格的分析形式來呈現,此分析形式表現為一組核心主題或問題,可用不同答案來回應。或者,社會科學哲學被視為是對各種理論架構的批判性綜述,這些理論架構往往採用自然主義或準自然主義的社會科學模式(亦即,或強或弱地奠基於自然科學的模式)。在此類重構裡,誰給出答案相對不重要。我反而把焦點放在為數有限的幾位思想家,並試著指出,這些個別思想家在不同領域裡的觀點,如何彼此相連。舉例而言,涂爾幹(Emile Durkheim)主張,對社會進行科學研究將使我們能對終極價值做出決定,他還篤信功能分析的優點,而根據一般說法,涂爾幹屬於整體主義(holism)思想家。在他的例子裡(雖然其他思想家不見得適用),這三項立場彼此相連:他的功能主義——在他那個年代還沒有功能主義這個詞(avant la lettre)——屬於整體主義,而且他相信功能主義將有助於從「是什麼」中推論出「應該是什麼」。再者,這三項立場也與他對社會學更廣泛的見識有關,不論是社會學的範圍,或社會學與社會政策的關聯性。同樣的,波普(Karl Popper)的可否證性判準(做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區隔線),及其對整體主義的拒斥,強調出他對各種版本的歷史主義的反感。這些不同立場形成了一種融貫的整體。

除了關注幾位重要作者,我更喜歡概述社會科學哲學與其他科目之間的關聯性,尤其是(儘管不限於)社會科學哲學所論及的那些學科,例如社會學或史學。在分析途徑的傳統裡(前面曾提及),人們傾向把社會科學哲學與其他智性活動分開處理。我反而希望釐清其中的關聯性——例如,藉由指出一些實踐者(像是涂爾幹或韋伯〔Max Weber〕)的抱負如何伸至社會科學哲學領域來釐清。一旦人物成為焦點,完美的區隔便會粉碎。並非只有「社會學經典」如此,對於當代思想家也同樣適用。舉例而言,對於許多批判實在論者來說,採取某一立場或其他立場,並非簡單的分析遊戲而已;這對他們所從事的學科有嚴重的後果。勞森(Tony Lawson)曾指出,只要採納實在論議程,經濟學將激烈轉型。本書關注於社會科學哲學對社會研究的錯綜影響。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