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上古王權時代的性文化 夏商周三代與春秋戰國
� 思潮
且且且——陽具崇拜
男女兩性在外表上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在生殖器上,男性生殖器崇拜自然就是陽具崇拜。
原民最初以鳥紋象徵男根,這是因為鳥頭與陰莖頭相似;鳥生卵,男根也有卵(睪丸);蛋白與精液相似,所以「玄鳥生商」的神話其實也隱喻著對男性生育時所作貢獻的追認。那時人們便注意到,如果男子不和女子交配,女子就不會生孩子。在《舊約全書.創世記》第三十章中的拉結就是持這種觀念的人,「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死去。」
後來人們開始製作出各種各樣的石男根,以高聳的巨石、塔、石柱等物作為男根的象徵,畢竟這一形象比較直觀。
生殖器崇拜很快氾濫,《周禮》上說:「鎮圭」一尺二寸長,「天子守之」;「桓圭」九寸長,「公守之」;「信圭」七寸長,「侯守之」;「躬圭」五寸長,「伯守之」,此之謂也。這個圭就是握在手上的陽具,誰的權力大,誰的生殖器就越大,所以圭成為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禮器,通稱為「笏」。
到了漢朝,圭又演變為大臣上朝專用的手板了。大臣上朝時把要上奏的提要,寫在「笏」上面,以防忘記。最初的象徵性含義卻慢慢丟失了。
今天通用的文字「且」,就是男根的象形。不論是在甲骨文還是金文之中,雖筆畫有異,形態則一。根據造字原則,「祖」字的由來是「示」在左邊為神祇,「且」在右邊為男根,合在一起,便是以男根祭神之意。
阮元《揅經室一集》〈釋且〉中說:「古文『祖』皆『且』字。」到了小篆出現,才在「且」字旁邊加上「示」字旁,成為「祖」字,並說:「《說文》訓『且』為薦,字屬象形。」至於象什麼形,這位儒學大師吞吞吐吐的就是不肯明說。
古人祭祖多用牌位,牌位就是木主,它的形狀就是一個典型的「且」字。這是因為中國儒家執迷於孔子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那麼選擇什麼作為祖宗的形象最合適呢?那當然是陽具了。因為沒有陽具,哪來在靈前哀毀骨立的孝子?
古代是否像我們現在也以陽具的壯偉為榮呢?翻檢資料可知,司馬遷在《史記》裡頭曾經形容過淫亂秦宮的嫪毐在這方面的特長,並名之為「大陰人」。而到了唐朝,一代女主武則天多內寵,很多毛遂自薦的人除了提到自己的外觀容顏俊美之外,還樂意展示自己的「硬體設施」,直接說自己「陽道壯偉」。
到明清兩代,由於色情小說的氾濫和春藥的流行,這樣的觀念可以說抵達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我們先來看看《金瓶梅》的第八十回,西門慶終於縱欲身亡,死在了「戰鬥」的第一線,他的狐朋狗友為了悼念他,請一位水秀才寫了一篇祭文。這篇祭文本質上便是將西門慶本人比做一根「壯偉」的陰莖──
維靈生前梗直,秉性堅剛,軟的不怕,硬的不降。常濟人以點水,恆助人以精光。囊篋頗厚,氣概軒昂。逢樂而舉,遇陰伏降。錦襠隊中居住,齊腰庫裡收藏。有八角而不用撓摑,逢虱蟣而騷癢難當。受恩小子,常在胯下隨幫。也曾在章臺而宿柳,也曾在謝館而猖狂。正宜撐頭活腦,久戰熬場,胡為罹一疾不起之殃?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