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兩場革命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 章永樂、葉蕤譯
如果說20世紀受俄國革命的軌跡主導的程度超過了任何其他單一事件,那麼21世紀的形貌便將由中國革命的後果所塑造。蘇維埃國家,這個一戰的產兒,二戰的勝利者,於第三次的冷戰中被擊敗,問世70年之後在幾乎未發一顆子彈的狀況下解體,迅速得如同它當初突然出現。現存的俄羅斯,面積小於啓蒙時代所知的俄國,人口不及原蘇聯的一半,而且與沙俄末日相較,如今重建起的資本主義更加依賴原材料出口。即使不排除未來發生逆轉的可能性,至少目前看來,無論怎樣積極評價,十月革命的遺存都十分有限。其最為深遠巨大的成就,是在消極意義上:蘇聯的確擊敗了納粹,這是任何其他歐洲政權都無法與之比擬的。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是今天普遍接受的結論。
而中國革命的後果卻提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對照。在進入第七個10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經濟的一架引擎,對歐洲、日本、美國三地同為最大的出口國,在世界上持有最多外匯儲備,也是有史以來,最大數量的人口在四分之一世紀中保持最快人均收入增長率的國家。其大城市在商業和建築領域有著無可匹敵的雄心,其商品無處不售。它的建設商、探礦者以及外交官為尋求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影響力而遊走全球。無論是昔日的敵人還是朋友,此刻都在獻殷勤;這個「中央之國」在其歷史上首次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權,影響及於所有大洲。關於前蘇聯解體,關於其所標誌的整個局勢的轉折,「共產主義的失敗」成為無出其右的最經典表述。可是20年之後,這個封號看起來有點歐洲中心。從某種眼光來看,共產主義不但仍然存在,而且還成了這個時代的成功範例(譯者注1)。不消說,在這一成就的特質與規模中,有著不止一處令人不快的反諷。但是談到革命在中國與俄國的命運之不同,則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解釋這一對照呢?這個問題儘管有著世界-歷史意義上的重要份量,卻從來沒有被充分討論過。當然,其中關鍵不僅僅是要比較兩次極為相似卻又各有特色的大動盪,比如曾為人熟稔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與1917年俄國革命之比較,被考察的兩者在各自不同背景下並沒有其他關聯。而中國革命則直接發源於俄國革命,並且一直與後者緊密相連,從中獲取啓發或教訓,直至二者在1980年代末同時到了見真章的時刻。這兩場革命的歷史經驗並非相互獨立,而是構成了自覺的連續演進 。無論怎樣考察中俄革命的不同後果,二者的關聯都必然要進入視野。而要解釋這些問題,又需要進一步在若干層面上進行反思。本文將分疏其中的四個層面。第一,這兩場革命的政治動力——即兩國各自的政黨,及其各自所採用的戰略——從其主觀意識上講,在多大程度上相異?第二,當兩個掌權的政黨各自開始實施改革時,它們的客觀出發點——包括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其他條件——是什麼?第三,兩個政黨各自採納政策的實際效果如何?第四,哪些來自於兩個社會各自漫長歷史進程中的成份,可以被視為是導致了兩場革命及其改革最終結局的內在決定性因素?鑑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仍健在而蘇聯已消失,而且前者的未來似乎也是國際政治面臨的中心困擾,本文結構上將以中國為中心,以俄國為其投影之鏡鑑——俄國並不是唯一相關的鏡鑑,但卻是其他鏡鑑難以迴避的條件,這一點很快就會得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