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1
密碼3 跨領域學程 開發另類創造力
僵化的升學制度,將台灣學生分成社會組、自然組兩類,從高中起就彼此隔離,少有交流、溝通的機會。如果有一天,把天馬行空、揮灑創意的藝術設計系女生,和務實、一板一眼的機械工程系男生,湊在一起上課,會擦撞出什麼火花?
台灣的學生在高二就分組,一旦讀了社會組,由於升學考試不重視理化、生物,學校教學也往往「點到為止」,從此和科學漸行漸遠,進了大學更少接觸科學,很多人退化成不懂科學、害怕科學的「科學白癡」。
同樣的,高中自然組學生則習慣忽略人文藝術科目,考上理工科系後,除非自己有興趣,否則從此可能和藝術絕緣,沒有基本的美學、人文素養,更別說將這方面的應用到工作及產品。
僵化的升學制度,將台灣學生分成兩類,從高中起就彼此隔離,甚至到大學畢業、踏入社會,都少有交流、溝通的機會,彼此有很多刻板印象,不曉得對方腦中在想些什麼,也不習慣合作。
如果有一天,把天馬行空、揮灑創意的藝術設計系女生,和務實、一板一眼的機械工程系男生,湊在一起上課,會擦撞出什麼火花?他們又會設計出哪種異想天開、「混搭風」十足的創意作品?
機械工學融合設計美學 產品受青睞
機械系主任李碩仁指出,機械是工學之母,本來就是一門務實、講究實作的科學,很多人把它歸為「傳統產業」,其實不然,包括手機、面板、數位相機等高科技產業,一旦要大量複製(如手機外殼),就需要機械系人才,「台灣九成的高科技產業,都需借重機械系人才來大量生產,機械系可說是高科技的幕後推手。」
不過,早期機械系教育較不注重產品的美觀,而是要求實用、耐久、可靠,基礎學問很廣,包括動力學、材料力學、應用力學、流體力學等,三、四十年來,改變不大。但隨著現代科技衍生出很多新領域,而且更講究外觀美學,機械系也開始要講究跨領域合作了。
李碩仁舉例,機械系以前根本不用選修生物,但隨著奈米、新能源、生物科技興起,機械系學生也應具備相關基本知識,所以元智機械系已要求學生化學、生物這兩科要二選一。
此外,早期台灣產業太過工業化,強調廉價、大量生產,以超高效率,把本來已會做的產品,再做得更好,比較不重視創意。工學院的教育因此過於著重實用、就業導向,整個國家產業由代工支撐起來,在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理論中,處於利潤微薄的中凹曲線,「就是製造、製造、再製造」,不重視高利潤,忽略曲線左端的技術研發,及右端的品牌、服務,很容易被中國等勞力更廉價的國家所取代。
不過,隨著蘋果電腦、iPod、iPhone、iPad及IKEA家具等講究美觀、人性化的產品風行全球,台灣產業被迫要走品牌、設計路線,取代零組件代工。以蘋果旗下的產品為例,消費者可能因為外觀顏色、造型,甚至一個蘋果的logo,就買下產品。如何設計出更具美感的產品,機械系學生不能再置身事外。
機械系和藝術設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機械系內沒有相關師資及課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藝設等相關科系「異類結合」合作開課,透過學術語言、想法截然不同的學生,彼此激盪出新的思維、火花及作品。
李碩仁解釋,機械系學生要根據產品的規格與功能,利用很多電腦化輔助工具,畫出2D的草圖,然後按圖施工,確保產品能精準、可靠地運轉。
相較之下,藝設系學生講究創意、外觀、獨特性,畫出來的是3D圖,但可能天馬行空,無法活動;這時如果和機械系學生相互刺激合作,就能設計出實用與創意、動態與靜態兼顧的產品,幫台灣產業走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