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一個進入現代地獄的人
孟克 Edvard Munnch 1863-1944


愛德華.孟克似乎提供了一些末世般的圖像,他將梵谷和高更的色彩表現推向更為廣闊的境界。孟克的色彩,和心理節奏、心理事實聯繫得極為緊密,往往指涉那些神經質、陰暗的事物。但是,孟克並非刻意去尋求矛盾、分裂事物的普遍性,而這普遍性是從那些具濃郁自傳色彩的作品中所輻射出來的。

孟克個人,使我們清晰地瞭解到他困惑的心理現實,然而,這種個人困惑的心理,在 19 世紀末的歐洲卻明顯地被大家所接受。早在 1890 年代,歐洲各種新思潮風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尼采的超人思想、齊克果的存在主義學說等,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孟克的價值觀。

孟克的繪畫介入黏質的情感因素,因而使他更傾向於描繪焦慮、抑鬱的色彩和形象,而這些色彩和形象也相應地具備某種精神分析的特質——它們對稱於孟克陰晦的內在世界。他的繪畫,自始至終(晚年有所變化)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潮濕的「溫度」,這種「溫度」以低沈、焦灼的呼吸,在視覺上強烈地吸引觀者的注意力,並使人很容易陷入進去,因為它也對稱於我們敏感的、共通的心理結構。
孟克曾說過:

我要描寫的,是那種觸動我心靈之眼的線條和色彩。我不是畫我所見到的東西,而是畫我所經歷的東西。我絕不描繪男人們看書、女人們織毛線之類的室內畫。我一定要描繪有呼吸、有感覺,並在痛苦和愛情中生活的人們。

孟克的繪畫,也從另一方面揭示其「經歷」與作品主題之間的必然關係。他告訴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經歷,而不要害怕它」。孟克的藝術邏輯,與他的家庭背景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來說,個人命運決定了畫家的藝術性格和基本質地。孟克的個人史和繪畫史幾乎是一體的,「我的家庭是疾病與死亡的家庭,的確,我未能戰勝這種厄運。這對我的藝術產生決定性的影響。」1863 年,孟克出生在挪威洛滕的一個名門望族,家庭成員多是政界或軍界要員。

祖父是一名頗具聲望的神職人員,父親是軍醫,伯父為歷史學家。孟克的母親在他5歲時因病去世,他15歲時,姐姐蘇菲亞又死於肺病,他自己從小也體弱多病。孟克成年後,父親和一個弟弟又相繼離世。因此,孟克繪畫中的情感成分,常常建立在對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記憶中。

16 歲時,孟克聽從父親的意旨,進入技術學校學工程;後來進入奧斯陸的工藝美術學校,受教於挪威畫家克魯格。克魯格是個無政府主義者,又是歐洲現代主義藝術的提倡者,孟克的早期作品《病童》就受其作品主題的影響。1884 年,孟克與奧斯陸現代派藝術家結識,翌年,獲國家獎學金赴法國學習。

評論家約翰.拉塞爾認為,孟克能夠以一種既不誇張也不自憐的方式,和我們一起分享他的生命經歷,他還賦予這些經歷普遍的含義(一位後來的畫家——奧斯卡.柯克西卡說過,孟克是第一個進入「現代地獄」,並回來告訴我們地獄情況的人)。

繪畫之於孟克,如同戲劇之於史特林堡,其意義是:「一部貧民的《聖經》,或圖畫中的《聖經》。」他可能說過,史特林堡也可能說過:「在殘酷而激烈的鬥爭中,我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即在宣洩由鬥爭產生的巨大精神能量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在處理這些「殘酷而激烈的鬥爭」時,孟克就像在做愛行為中的人體那樣,一絲不掛,他也讓感情赤裸裸地表現於作品之中。

在孟克的作品中,關於「殘酷而激烈的鬥爭」的部份—— 疾病、死亡、性吸引、暴力,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餘則是關於自然風景、人物肖像、自畫像等,較為平和輕鬆的日常事物。自畫像也是作者一種「殘酷而激烈的鬥爭」的分泌物。孟克總是把自己的形象置於一個受難者的角色,這個角色始終保持著自省、清醒的承受力。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