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一、自矜——恃才傲物
1.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原文】
卅年前,作此語以自誇,只今猶時往來胸中,試為兒輩育之,頗不免慚赧之意。然志趣固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鮮,謂子弟不可學老夫少年之狂哉。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全集‧文集》
◆解讀
三十年前,我寫了上述話來自誇,現在也常常能想起來,朗誦給兒輩們聽,不過已不免有慚愧的感覺。但是一個人的志趣不妨高遠,怎麼能以自己德行不高,才能淺薄,就不讓子弟們學我少年時的狂妄呢。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詳解】
上詩寫於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六年),當時左宗棠廿四歲。就在前一年,即道光十五年,左宗棠第二次赴京參加會試,初時被選中第十五名,後來因為湖南的「招生」名額已滿,左宗棠僅被取為「謄錄」。左宗棠不願意接受這一事實,便毅然回家,繼續他「留心實學」的工作。
左宗棠的留心實學,就是重視對地理、鹽政等的研究。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應是正道,但左宗棠對此似乎並不熱衷,他在以後的各種場合和各類信件中,亦屢屢表現出自己從來就對科舉功名不屑一顧的觀點,這或許是他的真實想法,或許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考取進士耿耿於懷,但這一切都不能否定一點:左宗棠從年輕起就立有大志,似乎自己注定要成為對國家有大用的人才。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首先反映了左宗棠當時的生存處境,因為左宗棠的家境並不富裕。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左宗棠在廿四歲以前的生活經歷。
清嘉慶十七年壬申十月初七,也就是西元一八一二年十一月十日,凌晨寅時,左宗棠出生在湘陰東鄉左家嘏。湘陰在湖南屬於中等縣分。它緊鄰洞庭湖,周圍通益陽、巴陵、沅江、平江、長沙,與省會長沙僅相距三四十里。湘江自縣內貫通,與逶迤而來的資水交匯,在縣北注入洞庭湖。境內遍佈湖塘,水道縱橫,水陸交通都很發達,可稱得上是一個魚米之鄉。
但在封建生產關係的制約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土地兼併嚴重,無地少地的農民不僅得負擔沉重的地租,而且還要繳納繁雜的賦稅,因此,農民生活十分困苦。
左宗棠的生活自幼就十分困苦,因為他降生之時,母親已三十八歲,家中人口眾多,維持生計非常困難。母親沒有足夠的乳水,只好用米湯來餵養他,所以左宗棠幼年時多病,身體瘦弱,肚臍凸出。按《家書‧甲子與孝威書》云:
「吾家本寒素,爾父生而吮米汁,日夜號聲不絕,臍為突出,至今腹大而臍不深。吾母嘗言育我之艱,嚼米為汁之苦,至今每一念及,猶如聞其聲也。」
青少年時代的左宗棠也過著清苦的生活。他家屬於破落地主家庭,祖父和父親全是秀才,平日教讀詩書,有一些收入。也有幾十畝田,每年可獲租穀四十石。但這些微薄的收益,很難維持一家生計。
有一年遭遇天災,全家人只得以糠屑果腹。母親病重時,買不起貴重藥品,僅購買幾錢的高麗參、西洋參,才蒸得一羹匙。死後喪葬的花費,也是四處借貸,才湊了二百幾十兩銀子,而且是過了三五年才償清這筆債。
這種深刻的刺激令左宗棠印象很深,在《二十九歲自題畫像》詩的第四首裏,他深切而沉痛地寫道:「十數年來一鮮民,孤雛腸斷是黃昏。研田終歲營兒哺,糠屑經時當夕飧。五鼎縱能隆墓祭,只雞終不逮親存。乾坤憂痛何時畢,忍屬兒孫咬菜根。」故而以後他雖飛黃騰達,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念及父母的艱辛,他不忍過分享受,也不許子孫縱情恣欲。
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年),左宗棠的父親患病不起,家境越發破落。那個時候,湖南巡撫吳榮光創設湘水校經堂「課士」,左宗棠由於成績優異,「幸得膏火以佐食」。左家原有十口人,父母病故,長兄早亡,姐妹同嫁,僅餘得他與二哥左宗植兩人,生活艱辛。
父親在世之時,曾為左宗棠訂下一門親事,其岳家是湘潭富戶。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左宗棠廿一歲時,因生活困苦無依,入贅周家。「入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倒插門。依照傳統習慣,有作為的男人只會娶妻,不會為妻所娶,所以,在那時,當贅婿不是件光彩的事。志向遠大的左宗棠,遭此生活境遇,其心情是相當苦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