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溝通教養展(止)
內容連載 頁數 1/3
(一)◆佛法大師龍樹菩薩曾說,如果瞭解何謂「生起」,就會瞭解何謂「止滅」;如果瞭解何謂止滅,就會瞭解「無常」;如果瞭解無常,就非常接近瞭解何謂究竟了。

◆佛陀之所以談論到痛苦,並不是要讓大家覺得沮喪,而是要指出何謂痛苦,然後一勞永逸地將之淨除。

◆當代大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說道:「佛法即是一套漸次精細的概念系統,消抵世俗相對上較為粗分的概念。」然而,我們不應將它誤解為洗腦,或是意圖在分析式禪修中編造出什麼。透過分析法門,我們逐漸親身了悟到事物的真實狀態。如果未把精要的佛法觀念用在我們根深柢固的信念習性上,而只是停留在表淺的理智層次,那麼,這些法教就只會是文字,而不會對自己實際的生命經驗產生任何深刻的衝擊。

◆科學家告訴我們,狗看顏色的方式和我們不同,貓看形狀的方式也和我們不同,如果大家都來票選「真實存在的方式」,人類對「實相」的感知無疑的一定會敗選。

◆從佛法觀點來看,我們先前的行為(過往業力)比較像是花的種子,具有成長開花的潛力;然而,光是有種子,並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它會長成一朵花。種子需要更多其他條件,好比水分、溫度、肥沃的土壤和空間等。每個當下我們都有機會決定自己想要如何栽培這朵花,想要以何種方式與之相處、互動。業力種子需要當下的空間才能成長,處理或面對業力,就是去了解如何平衡過去和現在的行為,如何處理種子成長的能量和潛力。

◆業力以這樣方式,成為人生電影的製作人,但導演則是我們當下的心。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外界沒有任何人物在審判我們的作為,決定我們是好是壞,允許我們得到快樂,或是把我們踢到痛苦的深淵。從較宏觀的因果觀點來看,想要快樂充實的活著,或是過著恐怖電影似的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的作為。然而,即使到最後我們的生活真的像是恐怖電影,我們也無法離開內心的電影院,或者隔天一早就從生命的夢魘中醒來。業力電影在我們心中播放著,裡頭沒有緊急逃生門,我們所思、所言、所做的一切都不會丟失,這部電影甚至會持續到下輩子,因為業力就如同所有的成因一般,不會無緣無故消失無蹤,一旦適當的因緣聚合時,便會成熟為特定的結果。

◆追隨善知識,就從對老師心懷正確態度開始。師徒的關係起始於對善知識的正確認識。培養正確關係,就從發展正確心態開始。巴楚仁波切說,像獵人想獲取麝香而緊緊盯著鹿,想得到象牙而盯著大象,想得到犀牛角而盯著犀牛,這是看待老師的錯誤心態。這種充滿野心的態度,只是一種想要獲取珍貴寶物的念頭,不在乎用什麼手段得到,也沒有悲心;其中沒有「真心」,只是一種作生意的心態而已,看到價值連城之物,就想要獲得。巴楚仁波切說,這樣的發心是心靈旅程的錯誤開端,因為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發自於我執;我們想與老師培養關係,從中為自己掙得某些世俗利益,名利雙收。根據佛陀清淨的教法,這個方法大有問題。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