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5講
幸福,必須建立在永續與公平的基石之上
我們有選擇權。而執行正確選擇的力量則來自我們超越膚淺慾望及恐懼的能力。
2010年,在飛往德里的旅程中,我經過了尼泊爾和不丹之間景色秀麗的喜馬拉雅山。
我第一次眺望這些山峰是在1989年,那景色讓我震懾得幾乎無法呼吸,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山脈是那樣莊嚴而雄偉而讓人敬畏。我置身於幾座世界最高的山中,感覺它們是如此的清淨、純粹、有力量,幾乎讓人相信這就是神的居所。
這樣的地方被暱稱為第三極區,象徵著自然的權威和持續生命的力量─世上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依靠著它的水來生存。然而,我的駕駛員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經過這幾年,看到這山峰的經驗卻不像以往一樣令人回味,那天是我看過最糟的一次。
即便是在西藏高原這樣的海拔以上,喜馬拉雅山看起來就像一整年都沒有下雪。就算有,正在上升的氣溫不只溶化掉了新下的雪,還把基層幾世紀前的雪也溶化掉了。大部分的區域看起來像是由鋸齒狀的灰石堆疊起來的高牆,好像神已放棄了祂們的家。一層厚重的棕色煙霧幾乎快穿過雲際。連這麼雄偉的聖母峰和如此美麗的干城章嘉峰─世界上第三高的山峰─也似漫佈著棕灰色的補釘,看起來脆弱而氣餒。
以往巨大、顯而易見的冰川,現在卻讓我想起冬天屋簷邊生命極其短暫的冰柱。我所能感受到的只有一股強烈的罪惡和悲傷。於是我想起了才六歲的孫女,決定一定要盡快帶她飛往尼泊爾,這樣她才可以親眼目睹這座正在消逝、正在死亡、甚至不知是否還會存在到她長大成人的奇蹟之地。
消失中的喜馬拉雅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提出,依照現在氣溫增加的速度,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可能會在2035年全部消失。那些以抨擊此種論點為樂的人,都弄錯了重點─他們攻擊的目標是現在還不完美、發展不健全、有時不太誠實的氣候變遷學。然而,居住在這個脆弱的高山國度中,我的同胞和我親眼目睹、親身感受著氣候極其劇烈而不穩定的改變。我深信,氣候變遷不僅止於科學家的報告,而是我們真實的經驗和經歷過的一切苦難。採取負責且有力的措施是各個國家和領導者所必要做的事。
讓我在一開始就實話實說吧!我們所追求的發展實際上並不能使人類文化進步,尤其在上一個世紀中。這樣的發展並不能使我們更利用我們更佳的感官來使人類的行為更高尚進步。我們身處的世界正由一個狂暴、貪婪、充斥著過度消費欲望的社會所驅動。對消費的固執和癡迷,從我們所採用這個奠基於GDP的經濟發展模式,就可以明顯看得出來。這個發展模式鼓勵以「無止盡的」經濟成長與擴張,作為獲得人類福祉與滿足感的工具。很顯然的,以此方式,我們可以擅用天才來發展驚人的科學和科技,以榨取並濫用我們的地球。
成長是必須的,但這麼久以來,我們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並不清楚我們的目標和最後發展的狀態。我們並沒有考慮發展時間應有的限制,沒有去思考在這個資源有限的世界中,如此不停歇的過程是否能夠永續。在自然法則下,所有的發展都會在成熟後趨於衰敗,但如今,我們無視於這樣的法則,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星球已經不像從前那樣豐碩了。世界人口總數從1900年的20億,到如今的67億,再過幾十年,會有90億人口。當每個人獲得的空間和資源越少,科技發展也會持續地將距離和時間縮短。
我們藉著高效率的資源榨取,以及毒害水和土壤等生存所必需的資源,我們持續的消耗更多、浪費更多,就像把星球縮小為一個公有地越來越少的村莊。在此同時,地球孕育生命能力衰退的跡象已越發明顯。而我們─目前地球的優勢物種─以及其他生存條件受我們行為影響的物種,又如何期待長久的存活呢?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先討論自己的生存。但是,既然今日我們為了討論永續發展而相聚,就必須抱持著人類生存不能再受貪婪天性所危害的共識,仔細思索這件事。
我們必須轉變並修正路徑。首先,必須承認: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在驅使自己走向滅亡的路程。我們必須誠實面對,為了達到GDP的指標,這中間付出了社會的混亂和環境的浩劫這樣慘痛的代價。請承認吧,GDP這個強大而優勢的指標,其實是基於一個嚴重的認知偏差─認為無限制的經濟成長是滿足人類的唯一方法。我們固執地藉由GDP這個僅設計來度量一段時間內市場中貨品運輸量的指標來蒙騙自己。現在我們急迫地需要清楚認知到,當與人類福祉相關時,財富或繁華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並且發展一個更全面的模式與指標,來將人類社會導向一個永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