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重情,但不為情所累
情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很重要,沒有感情我們的生活將缺乏色彩,變得乏味不甘,但是又不能把情感看得高於生活的一切。
重感情、但不要把感情看得過重,過猶不及,如果重情到放不下,就會被拖累、被傷害,讓心變得不自由,所以想讓內心自由就不要為情所累。
人們之間的交往有熱情似火的友情,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有溫暖如春的親情……感情無時無刻不滲進我們的生活中,在感情的橋樑下人們的關係日益升溫。
重感情,但不要把感情看得過重,否則就會為情所累。
虛雲大師說:「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所以沉淪苦海。」大師十四歲時,便有了出塵之心。十七歲偷偷出家卻被中道截回。為了斷除其出家的念想,父親給他迎娶了兩房妻子,一為田氏,一為譚氏,虛雲雖心中百般不願,無奈于父命難違,只好假裝答應。據《虛雲法師年譜》記載:「婚後三人同居卻無染,每日間,虛雲都為田、譚兩人講說佛法,談經論道。由於長期薰染,兩人漸漸接受了佛法,開始信仰佛教。」
兩年以後,虛雲決志離俗,作《皮袋歌》留別田、譚兩人,歌曰: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掛礙。
三百六十筋連體,八萬四千毛孔在。
分三才,合四大,撐天拄地何氣概。
知因果,辨時代,鑒古通今猶蒙昧,只因迷著幻形態。
累父母,戀妻子,空逞無明留孽債。
從《皮袋歌》來看,虛雲表達的意思就是佛教的「無常無我」、「諸行皆苦」等觀念,這些觀念無疑對沖淡和化解妻子對虛雲的情感依賴,減輕離別的痛苦起到巨大的作用,從而為後來虛雲成功出家奠定了基礎。
其實真正能做到像虛雲大師一樣不為情所累的人又有幾個?答案是少之又少。情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很重要,沒有感情我們的生活將缺乏色彩,變得乏味不甘,但是又不能把情感看得高於生活的一切,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掌握好感情的程度,不要讓它失衡。
靜心小語
重感情、但不要把感情看得過重,過猶不及,如果重情到放不下,就會被拖累、被傷害,讓心變得不自由,所以想讓內心自由就不要為情所累。
常為心靈除塵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人們在生活中總是會為一些欲望和需求所煩惱,為了使煩惱減少,人們在不斷地追尋一種平和的心態,以此使自己的心靈變得純粹。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有些人甚至不惜遠走他方以尋覓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為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你心中沒有平和,縱然跑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尋得到它;假如你心中有了平和,內心也就清淨了,那些塵雜自然也就消失了。
虛雲大師就此講過一位老修行的故事。古時候有一位老修行,在佛道會場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沒有?」他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無明,還有什麼放不下呢?」後來覺得在佛道場,還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地說到庵裡去看看。有人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又有人說既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後來牧童們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上沒有理他們,他們找喝的找吃的鬧得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於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又有人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於是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出現說:「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今天還放不下嗎?」可見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轉真不容易。
這位老修行三十年前就斷了無明,本已具有了清淨心,卻在牧童挑他的鼻子時大罵牧童,可見使內心清淨心無雜念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們的心,影響著我們看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