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你要是真心愛我,你就會喜歡吃大蒜
保證命運悲慘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之九
在與他人(尤其是親密伴侶)的溝通中,極力混淆「對象層面」與「關係層面」,並設下胡攪蠻纏的圈套。
「他人便是地獄」(L'enfer, c'est les autres),這是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在《密室》(Huis clos)劇本尾聲的經典名言。各位親愛的讀者,倘若目前為止在你的印象當中,我們尚未討論到上述主題,只是一直專注於自演自導的不幸福,那麼你的感覺完全是正確的。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人際關係」這座巴洛克式的地獄吧!
在此嘗試先從方法層面大略審視主題。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就曾提醒過世人:「關於事物的陳述」以及「關於關係的陳述」,兩者必須嚴加區分!「這顆蘋果是紅的」,是一項關於這顆蘋果某種特質的陳述。「這顆蘋果比那顆大」,則是一項涉及兩顆蘋果之間關係的陳述,因此該陳述不是單單指涉其中一個或另一個,「比較大」本身也並非兩顆蘋果當中某一顆具備的特質。倘若硬要將此特質歸於其中某一顆蘋果,根本就是荒謬至極。
這項至關重要的區分,之後得到了英國人類學家暨溝通行為專家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1進一步的研究,並予以發揚光大。貝特森明確指出,在每個信息當中,總是同時包含了這兩種陳述。也就是說,每個溝通都有「對象層面」與「關係層面」。貝特森幫助我們更清楚理解到,如何與夥伴或伴侶(任何一種都行,越是親近的越好)迅速交惡。
讓我們假設一下,有位妻子問丈夫:「這是我看了食譜煮的湯,好喝嗎?」如果他確實覺得好喝,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喝!」妻子聽了會十分開心。如果這湯著實不怎麼好入口,而他也不在乎會不會讓妻子失望,那麼他仍然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好喝!」可是問題來了,萬一碰上的情況是(根據統計,也是比較常發生的情況),他覺得這湯實在有夠難下嚥,但又不想傷妻子的心,那麼他該怎麼辦呢?換個方式解釋,在所謂的「對象層面」上(這個例子指的是「湯」),他的回答應該是「不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