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無法理解日本人的飲食
江戶時代末期,前往外國的日本使節和留學生,或者來到日本的外國傳教士和技術員等,人數都變多了。前後五次由幕府派出的使節團,對於手持刀叉的西餐感到驚訝。相反地,英美外交官薩道義爵士(Sir Ernest M. Satow)、哈理斯(Townsend Harris)、培里等人,也都記載了日本人奇妙的生活習慣,而且對食物也充滿深厚的興趣。這裡舉出兩個具體例子,固然它們的時代有點遙遠,但讓我們試著看看明治時代以前的日本和歐美在飲食方面,差異到底有多大吧。
持續進行耶穌會海外傳教活動的義大利人范理安神父(Alessandro Valignano,一五三九~一六○六),根據他十六世紀末在日本的親身經歷,寫下有關日本人的飲食。
從膳食的方法、料理,一直到湯,是不可能瞭解的。小題大做地保持潔淨,而且其方法很嚴格,和我們的膳食完全沒有類似之處。也就是說,每個人用自己的餐桌進食,沒有桌巾、餐巾、刀、叉、湯匙等,只用兩根他們稱為筷子的小棍子,手完全不接觸食物,極為清潔,由於巧妙地運用筷子,所以即使一小片麵包屑,也不會從盤子掉落餐桌上。非常謙虛,符合禮節地用膳,即使有關膳食的方法,其規則也不亞於其他的事情。除了用對我們有害的米製成的酒以外,不論冬天或夏天,在用餐完畢後,他們很喜愛喝熱水。水很燙,如果不一次一點點,實在喝不下去。至於他們的食物和烹飪方法,材料方面也好,味道方面也罷,和歐洲食物全然沒有類似的地方。因此,到習慣他們的飲食為止,必須經歷許多的努力和痛苦。(《日本巡察記》松田毅一等譯)
對於日本人用餐時,沒有麵包、奶油、牛肉、牛乳、刀、叉,而且不用椅子,坐在榻榻米上的情況,感到驚訝,至於泡茶的方法和那種難喝的飲料,也始終無法理解。當時在日本從事傳教活動的傳教士,據說有個必備的條件——就是耐粗食。
令使節苦不堪言的西餐
另一方面,初到海外的日本人,對於歐美人的食物,又怎麼接納呢?一八六三年(文久三),第三次的外派使節團被派往法國。該團除了二十七歲、年輕的池田筑後守長發之外,還有三十四名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