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臺灣,無論高山、平地或附屬小島,所見多為南島語族,少有漢人足跡。然閩粵沿海一帶宋元以來即為海上貿易中心,元代在澎湖設巡撫司,明初曾沿其制,但於洪武二十年(1387)裁撤,並禁止閩粵人民私自出海。不過,冒險犯禁至臺灣、南洋、日本捕魚、貿易或做各種營生者,仍不絕於途。十五、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權國家陸續東來,臺灣成為海商/海盜與西方殖民帝國競逐的場域,也揭開近代史的新頁。十七世紀前期,擁有強大艦隊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勢力不僅在中國東南沿海、臺灣,也曾通行於東亞到東南亞一帶。
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西班牙、明鄭、滿清政權更迭頻仍,國際局勢變化多端,臺灣的族群與戲劇活動是否呈現特殊而多元的現象?例如:在臺荷蘭人、西班牙人的紀念性宴會或族群生活中是否有戲劇演出、以走私貿易為生的日本商人(浪人)形成的聚落,有無日本傳統戲劇、謠曲演出?上述的假設性皆因史料缺乏,無法確定,亦不易判斷。不過,同樣很難「保證」這些臺灣的外來者絕對沒有戲劇活動。
荷據至入清之前的臺灣(1624-1683),戲劇相關的資料極少,十七世紀九○年代所見文獻,卻又有臺人「好戲劇」,甚至狂熱到「為世道人心之玷」、「為全臺之弊俗」的記載,「好戲劇」的臺灣人傳統,是清領之後的臺灣社會現象,抑或荷據、明鄭時期漢人社群生活文化之一斑?
臺灣早期的戲劇活動顯露臺灣移民社會的特質,但也涉及另一層次的問題:討論十七世紀臺灣戲劇,戲劇史研究的「臺灣」,其所涵蓋的區域與空間範圍,除了臺灣、澎湖,還包括哪些地方?原住民、漢人族群之外,在臺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戲劇活動是否也是臺灣戲劇史的一部分?這些與十七世紀臺灣關係密切的國家,在其本國戲劇作品中是否提到臺灣?如何描寫臺灣?尤其鄰近的日本人所瞭解或想像的臺灣或臺灣戲劇,是何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