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白沙學的定位與成立/楊正顯
本文透過分析白沙弟子張詡與林光對其師墓文的爭議,繼而說明甘泉如何透過註解白沙詩作與改寫〈墓誌銘〉的作法,確定白沙道統與思想內容淵源來自宋儒,進而掩蓋白沙其他的思想面貌。往後,甘泉在宣揚白沙學之時,用自身的學術宗旨替換掉白沙的思想。而這個替換的過程,在甘泉學與陽明學思想的競合中,逐漸為人遺忘,致使後來學者都認同了白沙學即是甘泉學。現今思想史寫作,在論述白沙思想時,若以甘泉的說法為惟一權威的話,是無能還原白沙思想真實意涵的。
廖平論《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從「二伯」的理想談起/魏綵瑩
在弱肉強食的近代國際中,艱困的時代課題讓廖平反思要以經典重新架構一個不同於當世西方主導下《萬國公法》的國際關係圖景;他以《春秋》的制度設計了一套具體的國際新秩序模式,而《春秋》的「二伯」正是這個理想制度與秩序的核心內容。廖平的思想所展現的,是另一種如何為中國在世界重新定位的典型。又他以全球大一統為終極理想的世界觀也牽涉到中國當下、未來所應採行的政體型態,同時也反映了一己的倫理觀,這些都與晚清康有為主導的立憲,以及革命論者的主張有所歧異,並產生交鋒,深具時代性。而隨著時間與外在環境的變化,廖平對「二伯」的發揮開始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透露了他世界觀視野的轉變與時代的交織。最後,透過廖平經學的研究,亦可窺探到近代過渡時期經學詮釋的重要特色。近代以降,西學東漸,種種的原因造成經學的致用功能急遽的弱化,廖平努力的要回復、強化過往經學治國、平天下的功能,顯示了欲維繫經學命脈的用心。然而世局的遽變已經不是傳統經典的觀念所能回應,但從學術變遷的角度來說,廖平固守經學的困境也是經學的近代轉化過程所呈現的重要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