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芮城廣仁王廟 麥地裡的飛簷
在青麥地上跑著,雪和太陽的光芒。——海子《麥地與詩人》
二〇〇二年五月X日,下午三點左右,我們在山西芮城縣中龍泉村的村路上東張西望。四周都是麥田,看不到人,很安靜。我們已經走錯好幾次路,還是沒有找到廣仁王廟,正在手足無措的時候,不知怎麼就看到了廟的屋頂,大鳥翅膀一樣,停落在麥田的中央。
朱紅色小廟搭配綠色麥田,措手不及的美麗。那座小廟彷彿是從天而降。
「麥地裡的飛簷」——當時這個詞就這樣進入腦海,而且覺得它美好恰當,完全符合當時的風景與感想。「以後如果寫點兒什麼,就用這個突如其來的名字吧。」
五龍廟,學名廣仁王廟,正殿建於唐文宗太和五年(八三一年),在保留下來的四座唐代木建築中,排行老二。
廟其實很小,山門,正殿,再加一小圈圍牆。只有正殿是唐代遺構,單簷歇山頂,殿身五開間,進深四椽,平面長方形。
這樣的描述聽起來乾巴巴異常枯燥,卻是講每座古建築都不可避免的基本資料,就像一個人填表格時不能省略性別和年齡一樣。想像一下古人揮舞著大斧砍樹蓋房子,四根木柱圍起來就是「一間」,柱子之間橫向的距離是「開間」,縱向的距離是「進深」。
間數越多當然越宏大。故宮裡面皇帝的金鑾殿有十一開間,這座鄉下的五龍廟只有五間,頂端兩間又特別狹窄,可以想像出,整座建築不是很大。
跨上一公尺多高的臺基,我們拍打著嚴絲合縫的灰磚老牆,感覺有點兒沉悶。所有的柱子都砌在牆裡看不見,只有中間的木板門與兩旁的直欞窗,為這片嚴肅謹慎的老灰磚,點綴了幾點暗淡的朱紅色。
春天下午,陰鬱,但比較溫暖舒適。五龍廟的小院子裡長著很多茅草,圍牆處就是成片麥苗,碧綠茁壯,已經長到小腿的高度,空氣裡有一股農家稼禾的殷實味道。
我們的車停在遠處。剛才在村口經一位大媽指路,老車顛簸進村,然後土路越來越窄,只好停下來,沿著麥田間的小路走進廟裡。天氣不錯,心情也不錯,能夠如此這般躲進安靜的村莊與麥田的角落,感覺有點兒如願以償似的幸福。
古詩中的田園意境,也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生活方式,卻是極好的旅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