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12
第三章 影像介入現實的政治話語能力
檢視戰後台灣的紀實攝影與紀錄片
從吳耀忠左翼現實主義繪畫的圖像藝術的討論,延伸到對台灣戰後迄今的現實主義影像的觀看,我的基本論點是:表現在紀實攝影和紀錄片的台灣現實主義影像藝術,雖然各有不少精彩的個別作品,能夠政治地表述或深刻回應現實問題,但整體而言,台灣現實主義影像文化裡的政治話語能力,我認為是不足的。我在此文簡略回顧兩種現實主義影像的發展歷程,並試圖初步勾勒一些形成此一不足的可能原因,將台灣現實主義影像的發展,脈絡化在過去六十餘年來的台灣歷史與社會發展中來理解。
我也想指出,現實主義的影像,並不自動具有對現實社會、政治、歷史的深刻認識,或批判的話語能力和作用。現實主義影像的創作者,需要有對現實問題意識的掌握能力,以及同樣重要的,他們需要有以現實材料為基礎的,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引人入勝的影像敘事能力。我認為台灣具有左翼理念的影像創作者,普遍比較缺乏這樣的影像敘事能力;徒有左翼的政治立場,並不必然能夠創造具有政治話語效力的影像。
於此,必須先定義我所稱的「現實主義影像」,雖然對這個詞下定義,於今已經愈來愈困難而複雜。然而,此文是在檢視過去六十年以來的現實主義影像實踐,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現實主義影像」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具有共識的概念,因此我仍以這個概念為基礎來定義和討論。於靜態攝影而言,「現實主義影像」即是以現場目擊、抓拍的攝影方式,進行見證、揭露、評議現實的攝影實踐方式。在英文裡,以realist photography或photographic realism稱之;而這樣的攝影實踐,經常以深入題材製作系列照片為敘事方式,一般稱「紀實攝影」或「社會紀實攝影」(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至於表現在電影形式的「現實主義影像」,則以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為主要的敘事形式。
共
12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