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7那山,那水,那鄉愁
一
一九三○年,楊森出生在遼寧興城縣,他年少多難,好詩。一九四八年入國民黨,成了一個上等兵,次年去了臺灣。他以筆名楊喚寫作抒情詩,有一首八行短詩,如下:
在從前,我是王,是快樂而富有的
鄰家的公主是我美麗的妻
我們收穫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寶石
還有那掛滿在老榆樹上的金紙
如今呢,如今我一貧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燈使我的思想貧血
站在神經錯亂的街頭
我不知道該走向哪裡
詩人迷茫了。
詩人迷茫之時,念念不忘鄉下的高粱、玉米、老榆樹,以此置換「神經錯亂的街頭」,為「一貧如洗」的「思想貧血」輸送鄉情。
詩人把這首詩取名《鄉愁》。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一場車禍讓詩人的鄉愁,永遠留在了的海峽那邊。我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品嚐到的只活了二十五歲的詩人的鄉愁。那一夜,仰望星空,淚流滿面。
詩人故去,鄉愁依昔。許多人想念鄉下,想念鄉下沒有被污染的槐樹,希望看到那白的花,希望摘花時還能被刺扎破手指,那冒出的點點的血,染著那點點的白色,芳菲一片。
深深地刺疼麻木的,惟有鄉下的荊棘。
一旦看不到鄉下,人就迷失了。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年輕的蘇聯抒情詩人謝爾蓋.葉賽寧,在列寧格勒一家旅館自殺,結束了三十歲的生命。此前的兩個月,他在一篇很短的《我的自傳》中寫道:
我很會爬樹。……外祖母盡一切可能來愛我,她的溫情是無限的。每逢星期六,她給我洗澡、剪指甲,並且用油燈使我的頭髮起波浪,因為光是梳子不能制伏我的彎曲的頭髮。但就是油燈也幫不了多少忙。我總是拼命地大喊,至今,每當星期六到來時,我總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鄉下的生活,烙印在葉賽寧的感覺裡,也許是「不舒服」的,但是,當他「離開鄉下之後,不得不很久才搞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在他要結束生命的那個日子,他一定是找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了。「遠離了故鄉的林中草地」,他「成為了鄉村最後的詩人」。
鄉愁是所有人的愁。
當鄉下以一種血液,灌溉了冰冷荒涼的心田,身心無論長出什麼樣的物質,都難以擺脫那田野固有的形式、色彩和稟賦。
為此,有過痛苦,因無法清洗和剝落掉鄉下拓印在記憶中的胎跡。
為此,更多的是欣慰和熨貼,在沒有鄉下的日子裡,那胎跡更像一塊膏藥,貼在隱隱作痛的關節上。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