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2044年的三種台灣
把時間跨度拉開30年到2044年,也就是蔡英文88歲、林飛帆56歲、陳為廷54歲、現存的國民黨民進黨大佬都已經拜拜,而我本人多半躺在某山坡地或離散在大海的那一年,台灣可能處在以下3種情況中的一種。而今年出生的Baby,在那一年正進入而立之年,準備展開真正的人生。
你在2014、2016兩個年份做出的決定,將決定2044年的台灣的3種可能面貌之一。
第一種台灣 小確幸島嶼,年輕菁英猶太化
美中關係長期低迷,美國一直抓住台灣這個戰略棋子不放,作為其牽制中國的長期籌碼。中國歷經了數代領導人,逐漸默認了台灣存在的事實。台灣就在這種美中拉鋸遊戲下活著,政治上越來越被世界所遺忘,精力越發的消耗在內鬥。台灣政府在社會運動的長期消磨之下,功能極度縮小,壯大的人民團體則進入割裂式、但依然可以通過冗長的溝通談判而進行自治合作。社會公義、幫助弱小成為至高無上的台灣價值,和諧及綠色幸福成為主流中的主流,經濟的絕對成長論者成為社會中的政治不正確流派。總體GDP由2014年的世界17名落至30名之後,極度的老齡化使得人均GDP由2014年的世界第38名滑落至50名之後。內需市場經濟比例大幅提升,旅遊收入比例也大幅提升,台灣成為全球華人的幸福生活指標,台灣人自己稱呼自己為「海洋中的不丹」,國際媒體則定位台灣為「區域的綠色慢生活以及吃喝玩樂中心」。
台灣已經成為無核國家,替代的火力發電廠,由於居民抗爭,也無能興建。綠色能源投資,大多流於失敗,一方面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嚴重不足,另方面由於代議士基本上是「科盲」、人民缺乏耐心,荒廢的風電、太陽能電設施在全島可見。即使是火力發電,台灣的戰備石油儲備僅僅夠用30天,在隔鄰中國的封海威脅之下,台灣的能源咽喉被控,國際大廠礙於電力無保障,無人敢於在台灣做大型投資。好在這時的台灣,工業電力需求已經大大下降,僅存的發電廠也勉強夠用了。
雖然本島已經無核,但是中國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核電廠,已經由2014年的8座增加到20座,200公里外、飽受東北季風的台灣仍置身於二級核災的籠罩之下,並且風險由原來島內的4座發生機率,提高到了20座的發生機率。台灣環保團體試圖派人檢驗中國沿海核電安全,但始終無果。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