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6
Chapter|01 從社會歷史看睡覺這件事

「睡在一起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如果是為了肉體的愉悅,我還寧願去看牙醫。」-伊夫林‧沃

和另一半睡在一起是聯繫感情的基石之一,至少在當代西方文化中是這樣子的。在過去幾十年間,文化習俗上我們認為同床共眠就等於感情穩定。這個邏輯很有趣。近年來,研究顯示「社會價值規範我們的睡眠方式,但這可能導致文化睡眠習慣和個人生理需求的不一致」。在針對睡眠的社會層面研究裡,我們時常會發現「睡眠習慣不一定是為了個人健康目的所訂定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每晚與他人睡在同一張床上。

社會所接納的常規

睡覺是一件自然卻複雜的事,和吃東西一樣,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但睡眠卻背負著嚴苛的社會眼光,每當社會價值談到睡眠,往往著重在其方式,而忽略了睡眠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當兩個人進入一段穩定關係,似乎就應該同床共眠。雖然越來越多伴侶不願意依照傳統一起睡,但是為什麼「分開睡」還是讓人難以接受?為何那麼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就是喜歡自己睡?更詭異的是,為什麼他們要為了遷就社會價值觀,寧可忍受夜復一夜的痛苦失眠?

睡覺本身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很諷刺的是,許多人選擇躺在另一人身邊完成這個行為。《一起睡比較好》(Sleeping Better Together)作者傑哈德‧克勞許(Gerhard Klösch)提到「睡覺是一個過程,從開始到結束的儀式證明了它是一種行為」。而人類習慣與他人分享各項行為或儀式,人多比較好玩嘛。

明尼蘇達大學的保羅‧羅森布拉特(Paul Rosenblatt)是位家庭社會科學教授,在他的《兩人在床上:情侶同床的社會系統》(Two in a Bed: The Social System of Couple Bed Sharing)一書中闡述伴侶必須學習如何分享床鋪。

不幸的是,無論這個行為或儀式有多好玩,有些人就是無法為了躺在愛人身邊,忍受惡劣的睡眠品質,就像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量子力學一樣的道理。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