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8
察人識人,神骨第一:在內為骨,外現為神
識人觀人,神骨為先。神,主要展現在眼睛上;骨,主要集中在一個人的面孔上。觀察一個人的「神」,可以辨別他的忠奸賢肖。
古代士、農、工、商四等人物,士列第一,士即讀書人。曾國藩以文人帶兵,又多以書生為重要組成分子,本章開門見山,說「文人先觀神骨」,顯示作者把讀書人作為《冰鑑》的主要對象。
曾國藩所強調的「神」,並非我們常說的「精神」一詞,它有比「精神」內涵更廣闊的內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學識、個性、修養、氣質、體能、才幹、地位、社會閱歷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物,是人的內在精神狀態。一位成功的畫家,對於人物的最好表達,莫過於能夠抓住他(她)的神采,如世界頂級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
讀書到一定程度,「文人」神情上的氣質就會與其他人有所不同,彷彿若有光。在經綸事務中成長,歷經考驗,氣質神態則又會有所不同,這都是「神」的表現。
貌有美醜,膚之色有黑白,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神」的外觀。「神」有一種穿透力,能越過人容貌的干擾而表現出來,氣質即是「神」的構成要素之一。
「神」並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事物而憑空單獨存在。骨骼是人體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於人體,猶山石之於泥土。泥土脫落流失,但山石巍然屹立,仍足以見其雄壯;人體相貌即使有什麼損傷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韻不會變化,仍足以判斷人的顯達。所以說「山騫不崩,唯石為鎮」。
「形」是「神」的藏身之處,但又與「神」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神」需透過形來表現。
《冰鑑》中說:「去掉稻穀的外殼,稻穀的精髓立刻呈現。」這個精髓,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山嶽表面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崩倒,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堅硬的岩石。」這裡所說的岩石,相當於一個人身上的骨骼。一個人的精神,主要反映在他的一雙眼睛裡;一個人的骨相,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觀察別人,既要看他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的外形。作為文人,則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好比開門見山,這是鑑人的首要之事。
共
8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