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用消費改變世界——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    
合作社?不就是學生時代最愛的元氣補給站,每到下課時間,以各種零嘴點心飲料撫慰苦澀心靈;也或者是巷口,櫃台小姐笑臉迎人,像銀行,卻又不稱之為銀行的第一或第十信用合作社。

為什麼明明像銀行,卻不叫銀行?而是「合作社」?合作社究竟是甚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又是啥?跟一般企業或組織有甚麼不同?

近幾年,台灣社會也新興了一個很夯的名詞與概念:「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也就是以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種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生產或提供負有社會責任或能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或服務、採購弱勢族群生產或製作的產品……等;不一定是非營利組織型態,而是可以有營收與盈餘。但其存在目的並不是要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其盈餘主要是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持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

不只在台灣,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儼然是一股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運動,不但轉化了傳統非營利組織的思維,更跨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甚至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二○○六年,孟加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其所創設的銀行,以微型信貸模式提供窮人小額貸款,不僅提高貧窮線下掙扎求生同胞的生存與創業能力,也大幅降低他們向高利貸借款所的惡性循環與負擔,因而也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這就是社會企業的最佳典範。

事實上,社會企業在英、美、南亞等國家已行之有年,也已被證明是一種可擴張且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對於公益組織的財務自主性更具有極佳的助益。甚至,主流商業體系中,包括:比爾.蓋茲(Bill Gates)提出「創造性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或者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所講「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等,都說明了社會與企業,不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而社會企業發展至今,關注的範圍涵蓋各式各樣社會議題,包括:水資源、氣候變遷、教育問題、兒童福利、住家品質……等,愈來愈多社會創業家正以創新的商業模式改善社會,改變世界!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