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緒論:長江後浪推前浪
1990年代登場的法國舞台劇導演無論取材、詮釋、表演策略,乃至於面對觀眾的態度均迥異於上個世代的作風,大大開拓了表演的領域。這一批新世代的導演雖未經歷六八學潮與政爭的洗禮,卻遍覽意識型態分崩離析、共黨世界解體、世界末日預言、個人自由主義抬頭、媒體勢力無遠弗屆、全球化浪潮等事實1。面對劇作,他們不再強作解人,而為了避免掉入詮釋的框架,有些導演甚至不惜在舞台上直接呈現取自現實的素材,動輒以混沌的(chaotique)意象反映當前失序的社會,演出有時甚至僅是一種「提議」或「草案」。
不甘受字面束縛,新生代導演採取探索劇本的態度,表演過程變得新鮮活潑,共同目標是突破舞台劇演出的窠臼,手法則千變萬化,從跨界表演、靈活運用多媒體、發展新的表演模式、標榜演出之戲劇性本質、凸顯肢體表演、質疑視覺認知、直接和觀眾互動交流等,在在展現了充沛旺盛的表演能量,另類表演大行其道。
在此同時,這一代導演已陸續接掌各大公立劇院,且經營得有聲有色, 他們較關注公立劇場設制的「公共服務」使命,這點也和上一代導演相異。這是屬於年輕人的時代,老將雖然也與時並進,作品之深湛,遠非以活力和創意取勝的少壯派所能比擬,無奈時不我予,新時代的號角已然響徹雲霄。
較諸歐陸各國,法國導演的世代交替來得十分突然。1980年代巴黎劇壇的兩大導演為薛侯(Patrice Chereau, 1944-2013)和維德志(Antoine Vitez, 1930-90)。一進入九○年代,維德志猝亡,薛侯淡出戲劇圈,其他資深導演如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樊尚(Jean-Pierre Vincent)、拉薩爾(Jacques Lassalle)、索貝爾(Bernard Sobel)等人雖仍持續導戲,但均未見超越往昔水平之作。在世紀之交,法國劇壇彌漫一股不知方向何在的焦慮感,在書店經常見到《劇場是需要的嗎?》、《戲劇有何用?》、《戲劇往那裡去?》、《今日需要什麼樣的劇場?》等對未來發展充滿疑慮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