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一篇 菩薩商主的核心思想
 
一、菩薩商主與佛教經濟思想
 
菩薩為商主,普見諸群生,在生死曠野,煩惱險惡處,
魔賊之所攝,癡盲失正道,示其正直路,令入無畏城。
~《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教的經濟思想
 
佛教的經濟思想,它所表現的惜福自制、慈和均衡的精神,對於現代世界及經濟思想,都將有極其重要的啟示與幫助。甚至,這樣的經濟思惟,可以做為人類未來理想發展的重要基石。
 
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所關注的主題,是以向內的昇華為主,一切的力量完全落實於追求自我的自在解脫,因此外在的一切物質世界,並非關懷的主題。基本上認為這些外在的條件,只是為了要追尋與維持慧命所需的手段而已。尤其此時一切佛法的核心都在教團,教團中的出家人專精于修持,多以解脫為重心,所了悟的就是四聖諦,對於經濟生活常不予理會,最多把經濟生活寄託在大眾的供養及佈施上。
 
出家人著重于智慧、解脫,是一種心靈上的事業;而給予在家眾教育及說法,可以說是思想上的飲食,而在家眾則供養出家人資養色身的飲食,彼此互利共生。所以我們稱比丘是「乞士」,而其組合即為僧團;僧伽乃是和合的僧團,指的是一群共同修行以求解脫的僧眾。因此,講求生活享受或建立營利事業,也就不適合於出家人了。
 
佛教教團依存於外在社會所提供的生活條件而存續,在教團內部更將這些生活資糧予以徹底的平等分配,使每一個比丘都能得到均衡的利養,這就是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徹底的惜福自制、慈和平等的思想中,任何人可在極為如法的基礎條件下,自由的參與退出,實在是高貴、平等、自由而和平的共濟思想。
 
在佛教教團內部徹底實施的利和同均的經濟思想,同樣的落實在生活的每一部分;在真正平等的思惟當中,教團中的每一分子,只有合乎教團存在的基本原則,都有同樣的權利;透過僧團會議(羯磨),每一個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生活。甚至佛陀,雖然是大家修行的導師,但在生活上依舊是僧團中的一分子。
  
相對於僧團,佛陀對於在家信眾賦予創造清淨的財富來圓滿生活的方法—「正命」。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