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臺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本書依照藝術內涵特色和時代變化,將臺灣戲劇的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
一、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
二、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
三、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
四、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
五、1980 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
 
戲劇在過去極不受官方和知識分子的重視,故研究臺灣早期戲劇文獻資料相當貧薄。清代是中國君主封建制度的終結,文化發展變化相對小,有清一朝可依劇種的流行,以嘉慶元年(1796)為斷,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時間分別有172年和98年之久。日據50年進入臺灣戲劇發展的第三階段,雖因身處異文化殖民統治,受到限制,然亦因而注入不少新的藝術元素,新舊戲劇並陳,頗有可觀。第四階段為二戰後到民國68年(1979),時間有35年,臺灣處於戒嚴禁錮的保守年代。傳統戲曲散發了它最後的餘暉,現代戲劇則備受壓抑,難以施展。1980年代臺灣本土意識抬頭,社會氣氛丕變,視野大為開放,戲劇也受到影響,至今(2013)有34 年,是為第五個階段。以下將五個階段貫串起來,概述如下:
 
原住民擁有很豐富的歌舞,只是沒有漢民族概念中「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清代方志筆記記載了原住民過年時集體歌舞表演的「賽戲」,還提到其領導階層喜好以漢人的戲服做為宴會服飾,後來更進一步漢化,接受了漢人的戲劇。清中葉以前,南管七子戲在臺灣獨領風騷。同時流行的劇種還有潮劇(大戲);竹馬戲、車鼓戲(以上歌舞小戲);唸歌仔(說唱小戲)等。
 
清中葉的乾、嘉之際,北管亂彈戲傳入臺灣,還有小戲的車鼓、採茶,偶戲的影戲和懸絲傀儡,應該也已經在臺灣流傳。陸陸續續又有其他劇種如四平戲、布袋戲等傳入。到了清代尾聲,臺灣的傳統戲劇陣容幾乎完備。尚未到齊的,是在日據商業劇場刺激下,由南管戲轉化而來的高甲戲,以及新興的年輕劇種歌仔戲和客家大戲。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