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潛台詞是最重要的台詞
就像「潛規則」經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樣,潛台詞往往是最能說到人心裡的無言之語。
教育中,為什麼經常會出現目的和願望的背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往往只關注自己說了些什麼,沒關注自己話語表象之下的潛台詞是什麼。潛台詞,雖然無聲無息,甚至難以意識,卻是真正對受教者產生影響的部分。說對了,就是教育;說錯了,就是反教育。
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壞了,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別的小朋友玩吧」。且不說「愛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錯誤的,什麼是愛惜,讓那個玩具總是乾乾淨淨地放在那裡就是愛惜?被孩子拆卸了就是不愛惜?更糟糕的是,這樣說,孩子聽到的是這樣的內容:第一,自己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第二,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是對我的懲罰──有這樣的印象墊底,那麼以後孩子出現不珍惜手中玩具、自尊感低落、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等,幾乎是必然的。
教育不是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因為大腦具有對資訊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之所以對潛台詞比成人更敏感,在於他的意識尚未受到世俗社會的浸染,處理和加工系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如果家長們總是在意自己說了什麼話,不考慮孩子加工出來的是什麼資訊,這反映的其實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不成熟。
有一位爸爸來找我諮詢,他遇到的問題是,五歲的女兒總是不好好吃飯,並且經常發脾氣。據這位父親陳述,他和媽媽對孩子都很用心,每天都會把飯菜做得美味可口,也從來不對孩子發脾氣。他們總是採用激勵的方法和孩子說話,比如經常在開飯時對孩子說:「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這一招不行的話,就會採用激將法:「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等到終於把女兒招呼到飯桌上來,孩子卻總是不好好吃,不是拿著玩具玩,就是要求父母餵,父母就會說「寶寶是懂事的好孩子,吃飯時不玩玩具」,或「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餵,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