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請問醫生,我的病在哪裡?
 
「我的病在哪裡?」——生了病,覺得不舒服,患者常常這樣問醫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問醫生,自己的病究竟是長在身體的哪一個「地方」。
 
問題是,絕大多數疾病都不在身體特定的某個地方,也不可能找著某個地方。只是我們受了西醫解剖學的影響,以為有了病就會在某個地方出現病灶,解決了這個病灶就會得到健康。但實際上,病灶只是生命生病的某種引發,並不能代表生病的起因——也就是說,實則是生命生了病,而不是身體生了病,而生命是一個整體,它不能被分離出某個特定的「地方」。
 
現代醫學首先要學解剖學,把身體結構搞清楚,先入為主就會覺得生病一定就在身體的某個地方顯現。因此,西醫就把病名的確立,定出了三個條件:一是病因,二是病灶,三是病理;病理就是症狀,病灶就是得病的部位,病因就是得病的外因。
 
一般人也都以為只要確定了發病的部位,切除或斷除了這個病灶,病就治好了;這種想法,就是從西醫解剖學的潛移默化而來。為此,外科醫生往往都會簡單地以為,明確了體內患癌的地方,用手術切除了癌腫塊,就能對治癌症;而患者往往也就是這麼簡單的接受,以為這就是希望的寄託,或以為「這樣至少比較有希望」。
 
但手術切除的只是「患癌的部位」,切不掉患癌的原因;原因未因切除而消失,而生命仍在,癌細胞就會繼續生出來。而原來生癌的地方已被切除,它就只好找別的地方落腳,這就促成了我們所說的癌擴散。
 
外科手術使得許多癌症患者發生了癌擴散,癌生長更加迅速;於是又認為只要驅除生長快速的癌細胞,便能對治癌症;這樣才又有了化療。但事實證明它不僅無效,反而比外科手術更成問題,劇烈的殺傷力往往導致患者死得更快。
 
解剖學的另一個誤導,是忽視生命自身的作用——生命其實是一個資訊運行的自組織過程,它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天生就設置好了種種程式,隨時起而與一切妨礙其生存的疾病「搏鬥」。這也就是說,生命原本就有主動、自力維護自己生存的本能,這就相當於西醫學所稱的免疫功能。
 
但免疫功能的說法仍過於狹隘,而使得針對疾病而有的研究,都被外因所侷限。例如過去以為病毒引起癌症,許多研究者拼命尋找病毒,後來才知道癌症是人體內的細胞基因變異。這說明,一個概念弄錯了,有許多研究者便白白耗費一生的光陰而一無所成(人們則是因為這一個錯解,白白賠上了無數性命而一無所有)。醫學要挽救生命,而西醫學沒有生命的定義,對生命一無所知,它又如何能對人體的健康負起多大的責任?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