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策展型媒體:楊士範 X 鄭國威
楊士範,暱稱瑪利歐(Mario),曾任職CNET Taiwan執行主編、《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資深編輯,開過咖啡廳,現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總編輯。
鄭國威,泛科知識總編輯、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同時也是PanSci泛科學、PunNode科技新創榜、NPOst公益交流站、Punchline娛樂重擊等垂直媒體的總編輯,曾發起Global Voice全球之聲中文版並擔任主編暨全球多語言計畫主持人。
你看過關鍵評論網嗎?你讀過Global Voice、泛科學嗎?你聽過Knowing嗎?你知道The Huffington Post、主場新聞/立場新聞嗎?它們都是策展型媒體。
策展是在資訊爆炸情境中,掌握脈動、設定議題、篩選資訊、釐清脈絡、詮釋意義、分享串連;策展型媒體幫公眾在內容洪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並且發掘資訊的意義和用處。
這幾年,策展型媒體浪潮從全球湧進台灣。究竟在台灣社會情境下所發展出的策展型媒體有哪些特色?策展型媒體在創辦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轉折與調整?比起原創報導,為什麼我們需要內容策展?
《赫芬頓郵報》與《商周》網摘經驗,開啟創業想像
問:請兩位簡介當初為何會走上媒體創業這條路?
楊士範(以下簡稱楊):我的前一份工作在《商業周刊》,再之前開過咖啡廳,更之前是在科技媒體CNET Taiwan,但很可惜在2012年時台灣收掉了。
我在《商業周刊》做了很多嘗試,也看了非常多國外的例子,特別對其中兩個例子感興趣,分別是《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和《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大西洋月刊》或許對《商業周刊》的參考價值更高,因為它本來是月刊,後來被賣掉,接手的人非常闊氣地讓它虧損十年,直到2010年才轉虧為盈,當時我們很關心《大西洋月刊》是如何轉型。
另一個是《赫芬頓郵報》,它在2005年成立,創辦人是Arianna Huffington及其他人,包含《BuzzFeed》現在的創辦人Jonah Peretti。
《赫芬頓郵報》最早的特色就是編輯、摘要別人的新聞,2005年創辦時剛好趕上臉書興起,非常早期就採用臉書的功能,所以他們在當時是技術能力很強的媒體,2011年被賣給AOL美國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