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9
序章
淮海戰役,為國共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其結果所造成的影響,早有公論,不作贅述。國民黨對於作戰的經過,一直不曾公佈真相,有所「諱疾忌醫」,故意掩飾,令人有諱莫如深之感。共產黨則大量公開資料,誇耀如何勝利;但稍經查證,其浮誇不實,自我吹噓,貶抑對手,亦不成史。本書盡量採取中立立場,期待在70年後,能還原該場關鍵性國共之戰的真貌。
戰場形勢與戰爭由來
徐州北依泰岱(泰山、岱山),南屏江淮,東臨雲海(連雲港、海州),西接中原,位居五省通衢要衝,綰轂水陸交通,境內舟車幅湊,自古形勢之地,為歷代兵家所必爭;晚近以來,鐵路發達,成為津浦、隴海兩大交通動脈的交會樞紐,依兵略地理言,是屬於戰略上的鑰鎖地帶,其形勢較往昔更加重要。
民國三十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七日至翌年一月十日,國共雙方各自集結重兵,在這裡進行一場空前的大會戰。國軍稱為「徐蚌會戰」;共軍叫作「淮海戰役」。儘管名稱不同,而雙方所指的卻是同一場戰爭。勝負結果,影響深遠,打勝的一方掩有江淮,乘勢飛渡長江天塹,繼以武力統一全國;失敗的一方主帥引退下野,黯然遷都,殘餘部隊紛紛地向邊陲撤離,圖保國祚綿延不墜。
國軍自三十五年六月勘亂以來,歷經兩年不僅無法把共軍消滅,反而使其越打越強大,佔領的地盤越來越多;相對的,國軍愈打愈弱了。到三十七年初,國軍兵力不足與支撐困難的情形,逐漸在東北、華北、華中、徐州各個戰場上浮現出來,雙方的兵力結構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年八月,國軍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就所面臨的戰略情勢,作出重大的調整:從分區進剿的攻勢作戰,改採戰略重點防禦,徹底集中兵力,置作戰重心於黃河、長江間地區,編組強大進剿兵團,實施堵剿兼施。
徐州剿總根據參謀本部頒佈的戰略指導方針,重新檢討作戰部署,以徐州為中心,將分散的各兵團、綏靖區集中部署,形成重點,縮短戰線,伺機與共軍決戰。
共
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