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
外行最常抱持的一種謬誤想法就是:出版是文化產業,從業者應該皆是最清高的文人,舉手投足莫不充滿文化氣質,絕口不談錢。
出版人聽到這句話,十有九位會把口中茶水噴到電腦螢幕上。
想要進入出版界,你需要拿掉這個思想,換上這一個:▽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
來,請多唸幾次:「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直到這兩句話深深銘印在腦海裡。
要知道,當出版社決定出一本書時,首先要確認必須能賺錢,或者至少日後能賺到錢,或者至少沒賺到錢也要賺到名。
當出版社決定是否為你出書時,你寫得有沒有文學價值是其次,你為了寫作辭掉工作吃泡麵度日也不關他的事,出版社最想確定的是──這本書能賣嗎?
當然,並不是每間出版社都一定以營利為首要目標,我們必須承認出版社有時會出於某些理想,出版一本明知不會賣的書。
業界確實有老闆,會在遇到愛不釋手的作品時豪氣萬丈地說:「這本書就算不會賣,我也要出。」但是大家都承認,營利仍是最基本的維持生存要件,就像人需要呼吸才能生存,你不能說他是文化人所以就不用填飽肚子。
出版社要活下去,營利是最基本該做到的事。
即使出版社有發揚文化、復興文學、培育本土創作者的遠大志向,也必須先賺到溫飽,才有能力拿多餘的錢來支持這些充滿理想但可能比較不賺錢的事,您說是吧?
很遺憾,培育本土創作者就屬於那種比較不賺錢的事,尤其是前期,就像把鈔票往井裡扔一樣,扔個幾年能培育出一兩位暢銷作家,就算走運了。
所以,當你遇到出版人在你面前表現出現實、精明、滿口數字、高談市場、擅於計算的特質時,不需要拿「文化人」的標籤往他頭上套,因為他追根究柢是個商人,也必須是個商人呀。
要是他不務實一點,後果恐怕就嚴重了。
為了說明,請聽聽以下三間出版社的「對照記」。
有一位大型出版集團的編輯常對老闆口出怨言:「為什麼這本書不能做?為什麼這筆行銷金不能花?」在累積了雄厚的經驗之後,她自行成立了甲出版社,想要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書。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