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Ⅰ

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Ⅰ

  • 作者:鍾怡雯
  • 出版日期:2016/08/17
內容連載 頁數 1/3
論梁實秋的散文譜系與時代意義
 
梁實秋以《雅舍小品》奠定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論者常以「幽默」、「沖淡」、「機智」,或「書寫人性的哲理散文」、「中國式的essay」等概括其風格。因此《雅舍小品》被典律化的過程中,常被歸入周作人散文一脈。梁實秋主張「文章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文字需文白夾雜,以文言文豐富白話文,避免西化/歐化,作家應該觀察人生的全貌等等。這些貫徹梁氏散文的特色,主要來自白璧德的主張──以理性駕馭情感、以理性節制想像,藝術是想像的,同時也要合乎禮節,要求散文「文以載道」,甚至可以「理過於辭」,而《雅舍小品》和散文則是落實這些文學理念最好的實踐場域。
 
「文以載道」的中國文學傳統,正是台灣一九五○、六○年代的文學氛圍。國家機器主宰下的反共抗俄文學,提倡掃除「赤色的毒、黃色的害、黑色的罪」,反對浪漫與頹廢,跟白壁德「具有倫理的靈魂的藝術」、「倫理的想像」、「在情感的激湍、風暴、漩渦裡,要保持一種節制,使情感得以平靜」等理念甚為相契。本是浪漫主義信徒的梁實秋,一九二四年進入哈佛大學後,師事白壁德,自此成為白氏思想的擁護與實踐者,文學創作亦深受影響。白氏推祟儒家思想,梁氏與魯迅的論戰,表面看來雖是不同文藝觀與意識形態的交鋒,卻與梁氏的師承,也即其文學思想來源的白壁德最有關係。
 
梁實秋的文學觀與張道藩在一九五三年所發布的〈三民主義文藝政策〉十分相似。本來文學被經典化的過程,自有其複雜的內因外緣,《雅舍小品》的典律化,與其藝術成就固然有關,亦無法置外於時代環境。也就是說,《雅舍小品》雖不必是反共抗俄文藝政策指導下的作品,二者的精神卻是相通的。梁氏的散文藝術,論述已有不少,至於梁氏的思想來源,前輩學者也有所闡述。本文試圖從多重角度考掘梁氏散文(包括小品)的譜系,並就梁氏散文的風格再作討論。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