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緒論
 
今天,到達北京的旅行者看到的是一個熙熙攘攘的大都市,其物質性的歷史遺跡正在快速消逝,雖然過去的帝王居所紫禁城風采依舊,但其他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為修建環城公路和高速公路,高大的城牆已被夷為平地,拔地而起的高層建築將天壇的神秘氛圍破壞殆盡,以前國家祭壇的神聖禁地湧來的是普通的市民和遊客。遊客可能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已沒必要記住清這個自一六四四年到一九一一年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了。然而,這將是一個錯誤。
 
許多困擾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制定者的地緣政治問題都源自清朝。清(1644-1911)是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有人認為它是最成功的王朝。清也是最後一個征服者的政權。統治者來自東北亞,聲稱自己是建立金朝(1115-1260)的、統治過中國北部地區的女真人後裔。在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一位名叫努爾哈赤的小部落首領成功地將許多東北部落聯合起來。其子皇太極(1592-1643)將這些不同的部落變成了一個統一的滿洲人群體。雖然皇太極在滿洲人進入明朝的首都之前就已去世,但學者仍然認為他是開創清帝國偉業的中心人物。
 
滿洲八旗軍在一六四四年席捲長城以南。在平定明朝境內的動亂之後,便轉向鞏固內亞邊疆,並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劃定了與俄國的邊界,將蒙古草原、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納入了清帝國。清的征服奠定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領土基礎,但隨著民族主義的發展,清的政策也產生了民族問題。他們認為自己是多元的多民族帝國的統治者。他們把居住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內亞邊緣地帶的民族看做帝國大業的重要參與者。這些帝國臣民與漢人地位相埒,他們操著各種與漢語相異的語言,篤信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和薩滿教,在十八世紀,其各自獨立的文化和信仰系統,在清統治者的支援下得以發展和保持。這些非漢族群是如何被納入中國的民族主義體系的?這是一個至今仍未破解的謎題。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