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章 香港長衫的歷史變遷

百年霓裳.源遠流「長」


旗袍,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流行的一種傳統中國女裝袍服,起源說法不一:有指是晚清旗人與漢人服飾交融而生,有指是旗人長袍和外穿的馬甲背心合二為一,更有說法指是清末民初期間女權覺醒,男袍女穿再另行演化。但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由於袍款與廣州婦女慣常穿的「衫」相似,只是加長蓋着褲管,是以百年來「長衫」一詞更廣泛通用於香港男女裝的長袍。綜觀兩岸三地,除了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交替使用「長衫」和「旗袍」二詞,其他地區一律採用後者。長衫,盛載着我們濃厚的香港本土文化和情懷。

香港女裝長衫的發展過程或者稱不上為一段「歷史長河」,但亦非資歷顯淺;泰若娓娓道來,可分作五個階段,分別是:萌芽期、過渡期、黃金期、低潮期,以及回歸期。

初露尖芽──晚清至1920年代

清代中晚期典型的旗女長袍寬身平直、闊袖,長及掩足;服裝裝飾花紋極為繁縟,低領圈、袖邊、衣襟、袍身都有多重的精美彩繡鑲邊,大方華麗。同期漢族婦女維持上衣下裳的傳統,下身穿裙或穿褲子。上衣及褲子以寬大為有穩重美,綴以寬鑲邊或精緻花邊;裙子有繁縟刺繡,花團錦簇。滿漢經過了近300年的長期接觸,服裝文化互相交融:漢女的上衣變得越來越長,似滿族長袍;滿族的長袍向上縮短,似漢女露出足部。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政府,把滿族長袍暫時打入冷宮。1920年代,旗女長袍脫胎換骨,興起一種新式「馬甲旗袍」――套在上衣外面的背心長袍。長馬甲及後逐漸與短襖合二為一,變成了連袖的長袍,消除了中間重疊的部份,成為現代旗袍的雛型。清代長袍式的寬闊平直,配以簡單滾邊、「倒大袖」短袖至手腕或手肘,衣袖、袍身隨時間慢慢收窄、裙擺短至小腿,形似當時男性長袍。

相比於內地大城市長衫文化風靡,二十世紀初期的香港女性,除了大家閨秀和影視名流之外,一般甚少穿着長衫。當時長衫全用人手縫製,直身無曲線,剪裁、設計較為簡單,大多不能水洗。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