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害死人的疫苗?
 
2008年,英國政府決定,13歲以下的女孩要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以防治子宮頸癌。這項全國計畫受到民眾讚賞,認為每年可拯救數百位女性的生命。然而,計畫推行後不久,媒體似乎有極具說服力的證據,證明這種看法太過樂觀。媒體報導,14歲女孩娜塔莉.摩頓(Natalie Morton)在接種疫苗後數小時死亡。衛生當局的反應是檢查疫苗庫存,回收可能有問題的疫苗。然而,有人覺得這樣做還不夠,要求中止大規模的接種疫苗計畫。
   
這個要求合理嗎?
   
有些人會堅持引用所謂的「預防性原則」,簡單說就是「小心駛得萬年船」。然而,這裡的風險在於,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製造出另一個問題:計畫喊停雖然能消除接種者死亡的全部風險,子宮頸癌的問題卻仍然沒有解決。此外還有一種風險,是一個值得認識的陷阱。邏輯學家把這個陷阱稱為「後此謬誤」(Post hoc,ergo propter hoc),即「因為發生在後,就以為有因果關係」。以娜塔莉的死亡為例,陷阱就在於有人可能會因為她在接種疫苗後死亡,就認為接種疫苗必然是死因。事情必然是先有因,後有果;然而把這個邏輯反轉過來,卻有其危險:車禍事件的受害者,出發前通通有繫安全帶,但這可不表示繫安全帶會導致車禍。
   
不過,我們姑且設想最糟的狀況:娜塔莉的死亡,真的是對疫苗的不良反應所造成。根據無法無天第一定律,理解這類事件的最佳方式是著眼於相關比例,而不是個別案例。這個事件的相關比例是多少?娜塔莉死亡時,已有130萬名女孩接種了同樣的疫苗,這表示死亡事件的相對頻率,大約是100萬分之1。這個比例說服了英國政府,儘管面對反接種人士的抗議,還是在把可能有問題的疫苗回收後,繼續推動這項計畫。若娜塔莉果真是對疫苗產生罕見反應而喪命,政府採取的回應行動也屬合理。
   
娜塔莉的驗屍結果顯示,她的胸部有惡性腫瘤,死亡與接種疫苗無關。因此,娜塔莉的死亡不是罕見的疫苗反應,是媒體落入了後此謬誤的陷阱。即使如此,當局回收可能有問題的疫苗,而不是撤銷整個計畫,是正確的做法。當然,這不一定就是真相。娜塔莉可能是原發病例,是疫苗測試時未曾出現過的反應。深入研究這個案例的成因,尋找是否可能會出現更多案例的證據,顯然是正確的做法。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