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帶動台灣的新貌
邁入二○一五年,台灣的地方政治因一批非中國國民黨院轄市長及一般縣、市長的新動向而可望展現新視野。這是二○○八年,民進黨失去總統位置,地方也權力旁落多時,再度掀起的希望之光。
二○一四年歲末的煙火,照耀著新的權力舵手們形影。交卸權力的政治人物有些選擇避離,讓光彩留給繼任者。其實,這也是責任承擔的開始。雖然,改變是在地方,但影響的卻是二○一六年大選。
地方政治較少牽涉到國家主權糾葛與認同混淆的課題,執政的優劣較易辨識。在民進黨只執掌六席地方政府時,各種評比經常顯示,比中國國民黨籍院轄市長及一般縣、市長更好的政績。掌理十三席權力位置後,民進黨更應該珍惜表現的機會。
台北市長柯文哲,以跨越藍綠的所謂白色力量崛起,化不可能為可能,在政治動向中,應該也被認為是民進黨延伸、擴大的政治力量,會與民進黨相輔相成,成為推倒中國國民黨高牆的動能。
北基宜、桃竹、中彰、雲嘉嘉南、高屏澎,十三加一,形成五個地域圈的新地緣政治。雖然將中國國民黨執政縣市孤島化,卻也可能相互形塑新的地緣性,在台灣的土地上,共同致力於地域發展,扮演領頭羊的角色,讓人們感受到新政治的召喚、新政治的榮光。
「清廉、勤政、愛鄉土」曾是民進黨動人的政治宣示,並不會過時。在人們普遍對中國國民黨挾不公不義黨產,假清廉真貪腐感到厭惡的時際,十三加一的新政治,更應該積極實踐這種宣示,讓它們成為政治品牌。
從南到北、濁水溪已不是改變中國國民黨統治權力恣意妄為的障礙。台灣人民再度給了民進黨機會,期待民進黨和可期待的非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一起努力帶來新希望。首都台北的新政治力量,正呼應著改變的心聲,會從北向南帶動出台灣國家的新貌。
賄選之病,政治之恥
九合一地方選舉,台灣的政治似乎看到曙光,但地方議會議長選舉,卻讓人彷彿烏雲仍然罩日。這是為什麼?一百多位各級當選人被檢察機關提無效之訴,為什麼?
賄選症候群一直是選舉為人詬病的污點,中國國民黨「買就有」的傳聞由來已久;許多標榜無黨,實與中國國民黨一丘之貉的政客,惡習緊追在後;甚至也有極少數民進黨人、台聯黨員學壞了。
為什麼?
戰後,二二八事件,大量的台灣知識精英文化人被屠殺;白色恐怖的陰影,長期戒嚴統治的扭曲,政治成為統治權力之惡,以及依附統治權力的體系共犯與結構分贓。許多台灣人成為中國國民黨的侍從,以求功名利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