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大河悠悠:漫談鍾肇政的大河小說

大河悠悠:漫談鍾肇政的大河小說

  • 作者:錢鴻鈞
  • 出版日期:2017/03/23
內容連載 頁數 1/7
一、大河小說之名
 
生於1925年的客籍作家鍾肇政,首部鴻篇巨帙是以三部曲命名、始於1961年、終於1965年完成的創作─《濁流三部曲》。而葉石濤於1966年7月發表在《臺灣文藝》的〈鍾肇政論─流雲,流雲,你流向何處?〉文中率先提到:「凡是夠得上稱為『大河小說』(Roman-fleuve)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
 
兩年後,刊載過程幾經波折的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首部小說《沉淪》出版,葉老即時作出評論。他在〈鍾肇政和他的《沉淪》〉中強調:「這種不以特定的個人境遇來剖析時代、社會的遞嬗,而藉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和群體生活來透視,印證時代、社會動向的小說手法,在許多結構雄偉的大河小說(Roman-fleuve)是必然的手法。」此後,鍾肇政的三部曲作品就等同於大河小說。而大河小說,也成為臺灣文學至關重要的文類,許多臺灣作家更是相繼以創作大河小說為首要目標。
 
大河小說之名由翻譯而來,原意來自於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蘭在1908年的序中問自己該如何看待這個故事,是以一首長詩,還是寫實小說?他的回答是:他看待克利斯朵夫的人生像流動的河。筆者認為這個流動之河的隱喻,是前途開展、理想延續的,亦即詩意的表現。所以回歸這部小說的形式,可以說「大河小說」原意就是系列小說,遠超過約二十萬字的長篇。然而直至1930年代,《約翰‧克利斯朵夫》才真正為法國評論者引申為「大河小說」:每部內容各自獨立,各部皆反映社會或時代的樣貌,而透過一個主要角色或者一個家族作為核心來展演。
 
基本上,按照法語Roman-fleuve原意,翻譯成「長河小說」似乎比較恰當,而更能與一般的長篇小說有所區隔;但或許葉石濤受到1963年日本NHK開播大河劇所影響,才翻譯成「大河小說」。最後,臺灣的評論者又以葉石濤的翻譯與文中提及的小說內涵作探討,「大河小說」遂成了接近葉石濤所發明的新名詞,而為眾評論者所認同。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